出嫁都有什么习俗?
中国传统的“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同时,又受到江南吴地文化的影响,并带着明显的上海地域特征。 定亲―――排定“八字”,准备彩礼 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开埠前上海婚俗的基本情况,不妨勾勒一下上海的传统婚俗。定亲,即订婚,旧称“文定”,俗称“安心”、“拿盘”(拿篮头),女方称“受茶”。青年男女婚配结合,经媒人撮合,由父母做主。男家欲娶其女,请媒人至女家游说提亲,称“请八字”或“讨八字”。女家同意结亲,将姑娘生辰八字(出生年、月、日、时辰)庚帖交媒人送达男家。男家将婚配男女八字,请算命先生排定,称“排八字”或“合八字”。“八字”有“冲克”和“相合”之分,甚至岁数也有讲究,如女大三岁或男大六岁被荒唐地视作不吉利,要退“八字”。如果双方“八字”相合,女家则直至男家相看或暗地打听,即由姑娘父母或姐妹、兄嫂了解男方家产及青年容貌品行,叫“相亲”。“嫁囡高三分”,一般男家要比女家高。同时男家也要打听女方情况。双方家长满意后,请媒人吃“话允酒”。接着男家备彩礼,托媒人送到女家,称“拿盘”(小盘),择定吉日定亲。定亲时,各邀至亲好友办两三席,男家称“定亲酒”,女家称“受茶酒”;男家以茶叶、桂圆、枣子及衣服、首饰、礼金,置于上放万年青或吉祥草的礼盘(称“大盘”),由媒人送至女家(称“求允”)。女家收下礼物后,回赠姑娘生辰庚帖(称“大八字”)和谨尊台命(红帖)为定亲依据,称“允吉”。男女双方将收受的茶叶、桂圆等物分送亲友,以示子女定亲。此后,逢端阳、中秋、春节,男方向女家送彩礼,直到完婚。嫁娶―――唱“哭嫁歌”,中途颠轿 迎娶之日,新郎遵家长之命雇轿或备船(路远的)去女家迎娶新娘,称“迎亲”。一路上要吹打、放铳。到女家后,迎亲花轿须从东南方进宅(俗称“青龙头”)。人进女家后,新郎拜见岳父母与长辈亲属后,进入堂屋。随后,新郎对女家的帮工、茶担、喜娘及吹鼓手等开销“喜钿”。而女方新娘在婚前三日内禁吃烟火之食,只以蜜枣等干果充饥,这叫“饿嫁”。姑娘上轿前,先要“开脸”(即用绸线将姑娘脸上的汗毛绞掉),有“毛头姑娘十八变,临上轿还要变一变”之说。又于新娘发髻上满簪花朵,头上遮以面红,谓“上头”。然后,女家又设筵款待其女,并令诸女客为之陪侍,谓“待嫁”。姑娘上轿前要先哭,以示不舍父母之意,俗称“哭出门”、“哭发”、“谢亲”。哭嫁时流行唱歌,称“哭嫁歌”。哭嫁是一种旧时婚礼习俗。姑娘出嫁,整理嫁妆时和迎亲日梳妆、上轿时,与母亲及哥嫂哭别。内容为娘哭家穷嫁妆少,嘱女做个好媳妇;女哭父母养育恩,并谢置办嫁妆苦,再谢兄嫂姐妹手足情。民谚称:“娘家哭得应天响,婆家家当塔塔涨。”在上海浦东农村就流行着哭出嫁的习俗。《浦东老闲话》一书中记载了《哭出嫁三首》,录于此处:哭上轿一只橄榄两头尖,红灯花轿抬到场门前。荷花金锣敲一记,姑娘出嫁苦哀啼。阿哥劝伊勿要哭,正月十六接侬归(音读“居”)。哭出嫁阿囡跌拉青云里,跳进龙门交好运。脚踏扶梯步步高,手把轿杆长千金。进婆门,像婆身,上敬老,下爱小。先敬公来后敬婆,回转身来敬丈夫。冷粥冷饭自家吃,热粥热饭敬大人。姑娘小叔照顾好,伯姆(妯娌)道(淘)里热乎乎。金鸡叫,就起身,光头面滑出房门……勒拉娘家随心惯,进仔婆家乖做人。谢媒人香瓜藤爬仔满屋青,板起面孔谢媒人……阿哥是读得书来弗识字,伲小兄弟勿识货,右手拿起金丝笔,左手拿起大红贴(帖),大字写来八卦能,小字写来藕丝能,认为侬阿娣是好人,写个八字弗要紧。桃红八字传到高楼上,时辰八字写断根……侬贪吃伊拉红糖泡茶半碗甜,白糖泡茶半碗鲜,黑枣头泡茶泡深长,细芽泡茶清汤汤,大麦泡茶满口香。说得好,话得恩,生吃硬做配成亲。姑娘出嫁,不仅姑娘哭,姑娘的母亲亦哭,告诫女儿如何做媳妇,称“千诫训”。有的新娘隔夜开哭,称“谢嫁妆”,感谢爹娘办嫁妆的辛苦。由父、兄弟扶上轿,称“抢上轿”。哥哥挽住花轿叮嘱妹妹,称“挽轿”。启轿后,哥哥喊停轿,再次对妹妹嘱咐,称“问轿”,一般要达三次之多。父母送出门口,嫂嫂和亲戚送出场角,哥哥送出“青龙头”。男家派人在半路候轿,见轿鸣炮,以示迎接;女家鸣炮还礼,以示欢送。轿在途中,轿头故意颠簸,称“颤轿”。颤得新娘头晕眼花,呕吐不止,新娘便将事先准备的盛灰脚炉踢出轿门,轿夫即不能再肆意颠簸。1991年1月1日,上海博物馆展出了人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大的花轿―――“百子大礼轿”。这顶大花轿高近3米,底长1.5米,宽1米,轿杆长7米,需要16人共抬,又被称为“花轿王”。轿身共分7层,每层都精雕细刻,构思严密。以底层为例,正面是两层的牌楼,一条飞舞腾跃的金龙居于牌楼的正门。门后是龙凤抱柱的门框,里面装饰的是画有“天官赐福”的玻璃画。背面是麒麟送子的木雕,轿左刻的是太白醉酒,轿右是贵妃醉酒,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逼真。其他各层都有表现中国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以及花鸟鱼虫的精美木雕和彩色玻璃画。据考证,这顶“花轿王”至今已有60年以上的历史。这也是上海以花轿迎亲婚俗的历史见证。纳彩―――金芽玉尘,早生贵子 男女双方同意,男方要赠女方信物,称“纳彩”、“行盘”。富裕之家馈赠金首饰、银币,还送茶叶、面粉,通称“金芽玉尘”。送茶叶之俗,另有“千金万礼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之说。有的取“茶树必下子,移植不复生”之义。另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贵子”。还附上万年青和吉祥草,以象征吉利。女家对彩礼接受得多,说明称心满意;反之,表示有意见。受彩礼多少,由母女商定,一般要退回一部分,称“回根”。如贫富悬殊,女家将彩礼全部或大部退回,表示女家无力办嫁妆。第二次送彩礼是现金,男家连送三次,称“拿盘”或“行盘”,第一二次女家不收,第三次方收下。此时男家将婚期通知女家。贫穷人家只是象征性地送彩礼,所谓“礼轻意重”。有的地方女家要回赠礼品,如有的用红绿色染的大米相赠,称“金珠玉粒”;还有的包大粽子1只,称“太婆粽”,而周围有小粽子5到15只,则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团圆”等,都象征吉祥如意。迎妆―――送“子孙桶”,忌讳送钟 婚礼前一天,男家要派人去女家迎妆,俗称“拿嫁妆”、“搬嫁妆”。富裕之家办“橱箱嫁妆”,有一橱两箱、四橱八箱不等,并有“垫箱钿”、“花粉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以“裙带册”(耕田)作陪嫁的。贫穷之家嫁妆就简单得多,但薄被、马桶、提桶、脚桶必备。嫁妆的一部分由亲朋馈赠,称“助妆”。但忌讳送钟,因与“送终”谐音,视为不吉利。嫁妆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妇人)缝制,折叠时内放喜钱,称“子孙仓”。马桶,称“子孙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棉籽、甘蔗,喻早生、多生孩子、长生不老等。嫁妆贴上大红喜字后,摆在客堂中让人观赏,称“晾妆”。迎妆讲究礼节,稍不注意即会遭到女家挑剔,甚至拒绝发妆。迎妆的车、船及其他工具贴上红纸或“喜”字,男家派出的迎妆人由媒人陪同,一路由吹鼓手吹奏鸣锣至女家。挑篮放场上,杠棒和扁担靠在柴堆上,女家不招呼不得入客堂。男家迎妆要付喜钿给女家帮忙人。如嫌少,便偷藏杠棒和扁担,迫使男家加钱。女家不发妆,就敲锣“催妆”。女方哥哥征得妹妹同意,才能发妆。迎妆者须全部退出门外,由姑娘之兄发妆,先马桶,再铺盖,而后逐件发出。嫁妆忌讳讲“扛”,而要讲“涨”,取上升之意。迎妆者不能一脚跨在门槛里,一脚跨在门槛外;双脚跨进门口,女家要说“抢嫁妆”。迎妆者肩挑嫁妆中途不得停歇。嫁妆到男家,男家要点旺盒、放鞭炮,将嫁妆先置于客堂,后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摊床。男家当晚还要办“待媒酒”,送媒人钿。拜堂―――吉时成亲;吃暖房―――宾客敬酒 花轿入宅,到吉时进喜堂,结婚仪式开始。鸣炮奏乐,点燃花烛,新郎、新娘手持红绿牵巾,进行拜堂仪式。堂上两桌并立,大红花烛高烧,新郎、新娘先拜天地,二拜高堂,再相互交拜,男女傧相手持花烛,送入洞房。新娘坐床沿,新郎用秤杆挑去蒙在新娘头上的红巾。入过洞房,喜娘陪新娘向长辈磕头,受领“磕头钿”。新婚之夜,亲友与本家宴请新人,称“吃暖房”,又叫“送暖房”。客堂内,新郎新娘坐在长排八仙桌北面,南边另放一只茶几点燃花烛,宾客坐于长桌两旁。菜肴出齐后,宾客先向新人敬酒和献吉利话,再请新郎新娘互相喂酒、喂菜、喂烟和喂糖等。用饭时,新人碗内分别藏着苹果、生梨、糖果、红枣、肉骨头和小酒盅等以逗趣。吵新房―――嬉耍新娘;回门―――三天后回娘家 洞房花烛夜,男女老少涌入新房祝贺取乐,叫“吵新房”。俗话说:“三天里厢无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吵法有:一是“看新娘”。宾客拥进新房看新娘容貌,赠以“早生贵子”等吉利话,新娘奉敬干果,十分斯文。有的叫新娘站在脚炉盖中,宾客围观,常弄得新娘十分尴尬。二是吵新娘。吵者用各种办法嬉耍新娘。如用红线吊一只苹果,请新娘夫妇共咬,逗人发笑。三是听新房。更深夜静,到新房窗外窃听私房话,以作笑料。四是捉喜。乘新婚夫妇熟睡之际,破门而入,悄悄揪住,称“捉喜”,新婚夫妇须起床请酒。上海的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曾以“闹房涉讼”为题,报道了上海宝山县的一则闹房新闻。宝山县沈家镇有个人叫朱凤岐,年方二十,家境小康。举行婚礼后,亲友依照习俗闹新房。朱的表兄顾某喜欢恶作剧,闹得太过分,新郎对他很不满,怒颜相向。不想顾某已经喝多了,借着酒势竟将新郎打伤。新郎向县官告状,顾某即被拘留。对这种男女大喜之日闹新房闹到打官司,画报评曰:“谚云:三日无大小。此语坏尽世事。古训男女有别,岂有此三日内任人蹇衣撩袖、百般揶揄者乎?况乎新郎之心未有不曲护新娘者,而人必以其所爱而狎侮之,则触其怒也尤易,洎乎匍匐公堂押羁饭歇,始悔孟浪亦已迟矣。而朱某以嬉戏之故,遽至激成讼,累谊属亲亲,毋亦太甚。”《点石斋画报》的这一评论,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点到了闹新房之俗的弊端。婚后第三天新娘回娘家,俗称“回门”、“三朝回门”,富裕人家有“满月回门”的,称“满月”。新婚夫妇备厚礼由媒人陪同,看望父母亲、兄嫂。女家摆“回门酒”,宴请新娘和至亲。
习俗各有所不同 但千万别让被他们管醉了
全国各地婚俗
山西北部地区(以大同为代表),婚俗的一项――倒宝壶。结婚那天去娶新娘的时候新郎要带些两瓶红酒,到了女方家里后,娘家人要把瓶里的酒倒掉,然后用绿豆把酒瓶装满,这也就是所谓的宝壶。晚上客人都走光的时候,只留下几个朋友,如果新郎有姐夫的话就让姐夫倒宝壶,如果没有姐夫的话可以让一个朋友顶替。晚上12点的时候,新郎新娘坐在床上盘腿而坐,并且要把两人的衣服边对齐抓紧,绿豆要倒在衣服上不能撒了。姐夫手拿宝壶,开始倒,宝壶口是有筷子或者其他物体堵上的,只有一个小口,这样瓶子里的绿豆就会出得慢而且少,再加上姐夫手的操作,绿豆经常会卡住出不来,这时姐夫就会假装打电话一样和其他在场的朋友联系,问宝壶爷咋了,这个接电话的就会出个小节目,并且说“宝壶爷有点不高兴了,想看看新人的表现。这对新人要表演得让大家都满意了,姐夫就会松松手,让绿豆再掉几颗。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闹洞房,倒宝壶就象个节目主持人一样把整个过程串起来,如果朋友兴致很高的话,就会一颗颗的倒,这样就会进行很长时间了,甚至通宵了。
上海婚俗
-- 新娘换鞋离娘家 一路红伞到夫家
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中国不同省份及籍贯的人士在举行婚礼仪式时,也别有其独特的嫁娶习俗。虽然部分有趣味的传统礼仪已因文明发展或简化婚礼而被省略,但这些陈旧有趣的婚礼习俗仍甚具阅读价值。假若你的另一半与你拥有不同籍贯,也可借此机会,一窥他家乡一些特殊、有趣的嫁娶仪式。
上海古时的风俗十分注重传统,繁复的六礼仪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及迎亲也按足传统办事,一丝不苟,由于旧时年青男女并无自由见面及恋爱的机会,由提亲,订下婚约以至婚礼期间都有赖媒人当中间人,联络男,女两家及协办婚礼仪式,所以迎亲后必定要给媒人送上媒人利是,以答谢其促成姻缘之恩。
在旧时的农村里,不是所有人家都能负担为新娘子做裙衫的经济负担,所以不少农村姑娘出嫁时,都会身穿红色长衫或大红套装,代替裙衫。
新郎出门前,都要先在娘家吃一碗以莲子、百合煮成的甜羹(糖水),代表女家希望女儿出嫁后能过甜蜜无忧生活的愿望。
在送嫁的过程中,女家一位属全福之人(即父母双全,与丈夫和睦而有子女者)的女性长辈,或女司仪撑起红伞伴着新娘走,以保护她不受妖邪入侵。
女司仪在新娘出门时要多带备一双全新的绣花鞋,待新娘登上轿子后,便要立即更换新鞋,表示新娘离家嫁作人妇,便不会带任何属于女家的东西到夫家,寓意将以后的生活交托于丈夫手上。
如果女家无设宴款待亲友,又或发出邀请时有所遗漏,事后要向这些亲友派喜糖(即印有喜字样或红色包装的糖果)代替,以示正式通知各人女儿已出嫁。
福建婚俗
----手帕一方定终身 带副碗筷到夫家
订亲必须由男方本人由父母陪同上门,聘礼相当简单,并当众交送女方,女方回赠一条手帕,这样就算订下终身。
出嫁前夕,新娘会由姐妹伴宿守夜,一则叙旧话别,二则取个旺气兆头。次日中午女家办送嫁酒,散席后,母、婶、姑和姐妹围着新娘,抱成一团大哭,送嫁不得放鞭炮。
新娘出门时多穿上裙装,但也可用全套红色衣裙代替。
新娘的嫁妆越多,代表女方的家底越厚。为了让女儿嫁得风光,女方会预备数量多而贵重的厚礼,于出嫁当日随新娘之后浩浩荡荡地送到男家,有时候送礼的队伍会由好几辆车和一大群亲友组成,场面壮观。
在新娘嫁妆中,除传统的中式礼仪用品及金器外,并包括家庭电器,大型家具甚至单车或电单车等,全由女家送出,另外新娘也会带一副新碗筷,以示从现在起,她就要寄在婆家吃饭。
新娘进门后,要向男家家中所有亲属敬茶,即使是几岁小孩也有份儿,次序按辈份年岁而定,敬茶时,长辈会送赠金器(多是戒指)予新媳妇。而向女性长辈敬茶时,会将一个发夹夹在长辈的头发上,并回赠一只戒指。
完成大婚仪式后,便会设宴招呼亲朋邻里,传统上,男、女家会分别设宴,如男家于婚礼当晚摆酒,女家则于翌晚设宴,遇有亲朋众多或同村乡里甚多时,婚宴可能连续数天。
嫁后第三天,夫妻双双回门,一般不留宿,待婚后满月,娘家再请他回去长住十天半月,叫做玩满月。
次年正月,娘家请春酒,新娘会与夫婿一同出席。新女婿上门后,娘家房族亲戚轮番摆宴请酒。事后,新女婿回赠每家一包红枣或冰糖,以示答谢,至此,嫁娶过程才算全部完结。
安徽婚俗
----前夜新郎宿女家 新娘新郎对换鞋
在安徽合肥地区,在婚礼中仍保留有一些古代习俗。在结婚前一夜,男家要宴请族中各人,然后新郎要拜祖宗,父母及长辈,拜毕,以新郎为首的迎亲队伍便会响着锣鼓,向新娘家进发。
迎亲队伍到达女家门前,女家照例紧闭大门,要新郎大放鞭炮,称催门炮,妇女家亲友便向新郎索取启门钱,即开门赏钱,再向新郎再三请求,新郎才会随他们进屋内。
当夜女家会设盛宴招待新郎,与亲友共饮。在举宴之前,新郎要先叩头拜见宾客,同时还要拜见女家长者,叩头吉计其数,当晚新郎会宿于岳家。
次日早晨(即婚礼吉日),新郎的迎亲随从在女家门前大放鞭炮,称为催妆,新娘整妆完毕,便会与新郎一起出发往男家。
在出门时,新娘会放声大哭,表示不愿离开父母,家人亦会大哭表示惜别。在啼哭声中,新郎的兄弟或至亲送她先行,称之送亲。
新人来到男家门前,男家会请两位儿女双全的妇人,将新郎和新娘的鞋对换,因为鞋与偕同音,故此举有白头偕老的象征。
新郎进男家门时,亲友会口念吉祥语句,手向地下撒花生,红枣之类的果子,叫做撒喜果。之后进行的拜天地,交拜,喝合酒等婚仪,则与其他地区大同小异。
青岛婚俗
青岛旧的风俗礼仪很多,随着社会的进步,一些繁琐的风俗礼仪也已被革弃,下面是笔者对目前青岛婚俗部分略记,供有兴趣者参考:
新娘出门不要回头招手
新娘出门不要哭泣,一方面是不吉,另一方面会破坏化妆
下车时,新郎和新娘要从同一侧下,不要分开下,否则不吉
有身孕的不宜参加婚礼
在新娘家吃饺子时,碗内要留下双数
北京婚俗
-- 新郎虚箭射新娘 同房先要吃饺子
按照传统的方式北京地区人士说亲时,要先托媒人往女家问名,将男女生年属相相合,只要双方生肖并无相冲,即可合婚。
婚约确定后,男家便要择吉日,带备红柬(婚书)举行订婚礼,男家要给女家送上衣物,首饰,洋酒及果饼等礼物,叫过礼,但这只是小定礼,婚期前一个月,得送大定礼,一般是吃的,穿的,及洋酒及活鹅,样样俱全。
至吉日临近,男家还要给女家送上催妆礼,计有猪羊肉,干面,年糕等。其中肉是要女家割离骨肉,让女儿出嫁,年糕则是女儿出嫁后步步登高之意。
女家在男家催妆后,便要立即将嫁妆送往男家,以装设新房。
新娘到达男家进门前,新郎会手持弓箭,于新娘脚下虚晃三下,借以驱除邪妖,之后新娘跨过火盆,方可进门。
然后,新郎新娘双双拜天地,入新房坐帐,并一起吃子孙饽饽(饺子)及长寿面,并饮交杯酒等。
婚后第三天,新姑爷陪伴新媳妇回门,叩拜岳父母。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
海南苗族咬手定情“伸手给哥咬个印,越咬越见妹情深,青山不老存痕迹,见那牙痕如见人。”
这是流传在海南省苗族的一首歌谣。咬手是海南苗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一种独特方式。每逢节假日,特别是三月初三,在槟榔树下,芒果林中,小河溪边,山坡草地上,青年男女唱起美妙而动听的歌曲,抒发自己的理想、情趣和心愿,寻求自己的意中人。
随后,小伙子拿起弓箭、鱼叉到河溪里抓鱼,姑娘们在溪边烤筒饭和煮鱼,直到太阳落山才散去。如果小伙子相中心爱的姑娘,晚上便用口弓、鼻箫、树叶吹着婉转动听的曲调,来到姑娘的隆闺(女青年自住的茅房)外唱开门歌。如果姑娘不唱闭门歌,便会开门走出来,一起到草地上或竹林里点燃篝火对歌跳舞,互表爱慕之情。这时,姑娘听了小伙子的求爱后,便羞答答地拉起小伙子的手咬一口,如果咬得很轻,而且很有礼貌,小伙子便明白姑娘是表示拒绝或暗示自己有了意中人;如果姑娘咬得很重,甚至咬出血印,则表示姑娘对他十分倾心,愿意接受小伙子的爱。
咬手定情后,他们便各自拿出最心爱的手信,如戒子、耳环、竹笠、腰篓之类的礼品,互相赠送,作为定情物,以示终生相伴。
山东婚俗
山东临沂结婚仪式,系就庭前设礼案,奏乐,由司仪人入席宣:“男女宾人席”男女族主婚人人席男女族全体人入席。证婚、介绍人入席,而南立。男女宾相引新郎、妇人席,俱面北立。 奏乐。证婚人读证书,并为新郎新妇交换饰物。新郎、妇行结婚礼,东西向立。双鞠躬。奏乐。 主、征婚人致训、箴词,新郎、妇谢证婚、介绍人,三鞠躬。 男女宾代表致颂词、赠花,两鞠躬。奏乐。 新郎、新娘致谢词,三面鞠躬。
外国婚俗
巴厘岛婚礼
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享有“神仙岛”的美誉,这里许多人的婚礼在建于17世纪的克兰比坦王宫举行,新人穿着当地传统服饰参加婚礼,仪式由当地的祭司主持。婚礼后,新人还可以到海滩上翩翩起舞。
法属波利尼西亚婚礼
在法属波利尼西亚,举行婚礼前,男女双方先会受到当地人载歌载舞的欢迎,接着必须分开,各自为婚礼做准备。新娘将被打扮成塔希提公主的样子,而新郎则搭乘独木舟赶赴婚礼现场。双方在婚礼主持人面前相聚,身边响起宗教音乐,这一场景令人终生难忘。
夏威夷婚礼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去天堂般的夏威夷举行婚礼。在那里,结婚的各项手续十分便捷,有专人为新人操办。婚礼上,新人们每人在脖子上挂上一个用鲜花编织的花环。
泰国婚礼
在泰国举行婚礼,新人将接受数百朵鲜花的夹道欢迎,当地人还会献上饮料和水果,迎接新人。新娘将穿上当地的民族服装参加婚礼,而婚礼结束后,新人将一起观看民族舞蹈表演。在泰国也有佛教婚礼,由9位僧侣共同出面主持。
拉斯韦加斯婚礼
拉斯韦加斯也是个好地方。你可以登上该城的“艾菲尔”铁塔第50层,婚礼在你步入玻璃观光升降梯那一刻便已经开始了。如果你愿意,婚礼也可以在直升机上举行。
墨西哥婚礼
在墨西哥能体验到土著人维乔尔人的婚礼。新娘穿上维乔尔人传统服装,同新郎在酋长面前许下相爱一生的誓约。婚礼上,新人要接受洗礼,喝用发酵过的玉米制成的饮料。仪式结束后,新人要抱在一起,象征性地一同躺在席子上。
各个的地方不同
哪跟哪的习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