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结婚用品 > 正文

古代男子多大结婚?

2024-09-17 16:24:06  来源:网络   热度:

一、古代男子多大结婚?

古代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很多,生产力也比较低。为了保证人口,古人的婚嫁年龄往往比较早。汉代时期,男子平均婚嫁年龄在14岁~20岁之间

《礼记》记载:男子十六精通,女子十四而化。古人认为结婚年龄和生理年龄是基本相符的,结婚就是要生育。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战争多,医疗不发达等原因,导致了古人死亡率高、平均寿命短,而对于统治者而言,人口规模的下降,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到国家的战斗力,人口对于国家的繁荣富强是致命的软肋。

古代战争频繁,瘟疫横行,吃饭基本靠天,生病基本靠扛,能活着就是天赐,活多大就不知道了。

据考证,东汉时期平均寿命23岁、唐代平均寿命25岁、宋代平均寿命提升到30岁、清代平均寿命还不到35岁。在统治者看来,这些老百姓必须早点生,规模先起来,质量不质量的暂时不在考虑范围。

而对于老百姓,人丁兴旺是香火延续是根本,必须要通过早结婚、早生娃来实现这个目标。这也是为什么古代四世同堂的情况比较多情况,到了年龄就要求结婚。多子多福是古人幸福指数的关键指标。

第二:经济因素对低龄结婚也有影响。

学过政治学、经济学的朋友们,都明白一件事——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中国古代基本属于小农经济社会,老天爷赏饭吃,生产力薄弱。

所以,古人想要有足够收入,必须提升农业生产力。而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推动力有两个方面:

一是要依靠生产工具的改变,这一般情况下很难改变,古代生产工具变革较慢,对生产力的促进收效较少。

第二是提高人口数,这个好办,早点结婚,可劲生,早养儿子早享福,多子多福,有子反比当官强,有子万事足。

真的是没有办法,不生国家没有了,家族也凋零了。那么,历朝历代对结婚年龄有哪些规定?

经历史资料查阅,古代男女婚姻年龄一直偏低,一般是维持在男16岁、女14岁左右。西周婚姻年龄的规定:依据《周礼》记载,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主流观点解读为婚姻年龄为男女结婚的最高年龄。

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年龄百花齐放:儒家的观点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是最佳的婚龄。韩非子持有不同意见,他派认为男子20岁、女子15岁是结婚最高年龄,不然就违背了婚姻的法令。此外,越王勾践颁布法令,如果男子20岁不娶、女子17岁不嫁,父母就要顶罪,他强制早婚,增加人丁发展生产,同时还禁止老少通婚(主要是这个组合方式生不了娃或者生的娃质量不高)。

秦国的相关法规确定:男女结婚年龄在15岁左右。

汉代汉惠帝规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岁不嫁,五算,就是说女子到了三十岁还不出嫁,税收五倍。这一招经济处罚特狠。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人丁萧条,统治者规定:女子满17岁还没有出嫁,由当地官府安排,而且必须服从安排;有的统治者规定,女子在14岁到20岁期间必须出嫁,如果20岁以上还未出嫁,由地方政府帮忙改正,如未出嫁女的父母隐瞒消息导致其未出嫁,对其父母处以死刑(这一招吓死人)。此外,这段时期的法典一般都明确女子不出嫁,家长是要被连坐处罚。

唐朝时期:如贞观年间,原则上要求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5岁以上都要结婚;家庭贫困的结不起婚的,富有人家出资或官府负责操办负责其开支。唐玄宗时期取消了强制性结婚的规定,这阶段的婚姻政策越发自由。

宋朝规定:男子15岁、女子13岁得婚嫁。这些资料可见《朱文公家礼》。

西夏时期规定:女子婚姻年龄为13岁,不满13岁禁止结婚。

元代时期规定:女子最低婚姻年龄提升到15岁,不满15岁禁止结婚。还规定,婚后如果男方外出五年未归,女方可另行改嫁,且没有任何处罚措施。

明朝时期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为男女结婚最低年龄,这是北宋以来社会上普遍使用的男女结婚年龄。但是没有规定处罚措施。

清朝:规定男子16岁,女子14岁以上,如没有处于丧孝等特殊实际,都可结婚了,而且不允许指腹为婚、同幼许婚。

婚姻制度是人口制度的一种,是为历朝历代统治者服务的,也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描写古代男子结婚衣服?

古代关于男子结婚喜服描写

1. 周制昏礼服—— 周礼婚制中的礼服崇尚端正庄重,与后世婚制中有所不同。

昏服的色彩遵循“玄纁制度”。

【新郎服饰】 爵弁,玄端礼服,缁衪纁裳,白绢单衣,纁色的韠,赤色舄(或履)。

【新娘服饰】 *礼服:正婚礼的时候,穿玄色礼服,拜见公婆时则宵衣。

发饰:纚、笄、次。

新娘头戴“次”,以“纚”(宽二尺二,长六尺,古代二尺二约50厘米)束发,有一尺二长的笄。

2.唐制婚礼服—— 唐制婚礼服融合了先前的庄重神圣和后世的热烈喜庆;唐制是男服绯红,女服青绿,所谓红男绿女是也。

【钗钿礼服】晚唐时期宫廷命妇的礼服,在花钗大袖襦裙或连裳的基础上发展出钗钿礼服。

层数繁多。

穿时层层压叠着,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

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

常作为为唐代通用的归嫁礼服。

唐以后,繁复的有所简化,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花钗大袖衫。

众所周知,越是繁杂的事物越难以产生有序的美感;如何将这么多纷繁的物什叠加整饬成一种华丽的艺术

钗钿礼衣的经典之处就在于袖口和领口;另外,钗和花钿等一套发饰也不会不产生出累赘的感觉——虽然花钗和金翠花钿不是典型的式样。

3. 明制婚服——凤冠霞帔 庶民女子出嫁时可享属于命妇衣装凤冠霞帔的殊荣,如同庶人男子亲迎可着九品官服一样。

据笑非说红色婚服起源于准庶人着绛纱袍亲迎的先例,大概在唐代左右;但实际直到宋代,宫廷命妇的婚服还是青色。

“对襟大袖衫+凤冠霞帔”出现在明代比较肯定,这种起源很晚的婚服样式目前是国人心中理解的华夏婚礼服装,而且根深蒂固。

三、古代男子什么时候结婚?

15-20岁结婚。

古代男子结婚的年龄根据朝代的不同,也大不一样。有的朝代则在二十岁成人礼的时候可以娶妻纳妾,但在宋朝,十五岁就可以。古代人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稳定和谐。

四、古代怎么称呼结婚男子的?

古代对结婚男子的称呼有多种方式。在中国古代,常用的称呼包括新郎、新郎君、新郎爷等。这些称呼强调了男子在婚姻中的地位和角色。

另外,根据地区和时代的不同,还有一些特定的称呼,如新郎子、新郎官等。这些称呼都体现了对男子的尊重和祝福,同时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婚姻的重视和庆祝。总之,古代对结婚男子的称呼多样,既体现了男子的身份和地位,也传递了对他们的祝福和喜悦。

五、古代男子结婚可以穿绿色吗?

1 古代男子结婚不能穿绿色。2 因为在古代文化中,绿色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颜色,被视为死亡、别离和对立的象征。因此,穿绿色衣服会被视为不吉利,男子结婚时更应该穿着喜庆、吉祥的颜色,如红色、黄色等。3 目前,虽然不再严格禁止男子结婚穿绿色,但大多数人还是会遵循传统的习俗,选择别的颜色作为婚礼的穿着颜色。

六、古代结婚,男子胸前带的那是?

因为成亲的男人就叫新郎官,在古代的时候结婚是人生四大喜之一,能影响人一生的命运,所以结婚的时候都是怎么喜庆怎么来。结婚的时候女人都是八抬大轿抬进门,而且身披大红袍头戴红盖头。女人们这样盛装打扮,男人当然也不可能随随便便的打扮,他们一般也是身披红色的新郎服,胸前带一朵大红花,一眼看去两个人都是红红火火的打扮。

男人胸前带一朵大红花,别人一看就知道他今天是要当新郎了,所以这就是一种喜庆的表现,主要是凸显结婚的喜气。还有就是因为结婚是属于男人和女人爱情的结合,古代的时候都喜欢用并蒂莲来暗喻男女之间的感情,所以男人胸前的大红花也有并蒂莲的意思。

男人胸前戴的大红花一般都是两朵,一朵是男人戴,一朵是女人戴,这样就暗语两个人的感情,像并蒂莲一样和睦美满、恩恩爱爱。

随着时光的飞逝,朝代的更迭,现在人结婚已经不再穿红挂绿的了,男女结婚都举行西方的礼仪,女人身披白色的婚纱,手里捧着一捧鲜花,非常圣洁美丽。但是男人胸前带大红花的这个习俗还一直没有被更替。

现在的新郎官结婚也会非常含蓄的在胸口的位置别一朵花,虽然婚礼都是西式的,但是男人结婚带红花的这个中式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就预示着胸前红花的这个习俗对于男人来讲是很重要的,也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除了在胸口戴大红花之外,帽子上也要戴红花,尤其是宋朝的时候。因为宋徽宗特别喜欢在头上带一朵红花,所以一般新郎官结婚的时候胸前戴一朵红花之外,头顶上还要别一朵红花。

再有结婚本来也是是可喜可贺的事情,这一天穿的喜庆一点儿会让人看着更喜气。

七、古代结婚用品一览表?

古代女子嫁妆中的剪刀,像双飞的蝴蝶一样,即被赋予比翼双飞、永不分离的意思;尺子在嫁妆中表示的是良田万顷;其中的被子、鞋子、铜盆等,寓意是同偕到老,花瓶表达的意思是花开宝贵。

古代婚礼用品中,女方要准备72套服装,与龙眼、莲子等农作物混在一起,寓意为丰衣足食。新娘乘坐的花轿要放一枝有叶子的青竹,在上面挂一块猪肉,用来驱避外邪。

八、古代女子 对没有结婚前的男子称为?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亦作“襁緥”、“襁保”、“繦緥”。 据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记载:“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即:包裹婴儿的带子和被子)

孩提:指2到3岁的儿童,也作“孩抱”和“提孩”。典出《孟子·尽心》:“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唐人颜师古曰:“婴儿始孩,人所提挈,故曰孩提也。孩者,小儿笑也。”

垂髫:指幼童时期,也作垂发。古代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晋人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古代又有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8岁称“龆年”的说法。

总角:古代儿童的泛称,一般指8到14岁的少年。古人将儿童的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典出《礼记·内则》:“拂髻,总角。”郑玄注:“总角,收髻结之。”《诗经》亦有此记载,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又《齐风·甫田》“总角 兮”。

黄口:本指雏鸟的嘴,后借指儿童。古代户役制度称小孩为黄,隋代以不满三岁的幼儿为黄,唐代以刚生的婴儿为黄。后来,十岁以下儿童皆泛称为“黄口”。此词在古代有时也比喻无知的年轻人,用以讥讽他人年幼无知。 如:“黄颔小儿”、“黄口小儿”、“黄口小雀”。

舞勺之年:指13到15岁的男孩。据《礼记》的记载:勺,为一种乐舞,古代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礼记·内则》:“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唐人孔颖达注曰:“舞勺者熊氏云:勺钥也。言十三之时学此舞勺之文舞也。”

舞象之年:指15到20岁的男童。“舞象”为是成童的代名词。原为古武舞名。《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孔颖达曰:“成童,谓十五以上;舞象,谓舞武也。熊氏云:‘谓用干戈之小舞也。’”即:可以从事征战了。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高约丈许,在春末夏初开花,成穗状,初为嫩叶所卷,叶渐展而花渐开,二月正是含苞期。因此常常被用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和做梦的年龄,亦有比喻处女的意思。典出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指古代女子成年时,亦作“既笄”。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典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郑玄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

弱冠之年:指古代男子成年时。据《礼记·曲礼上》记载:“二十曰弱,冠。” 唐代孔颖达《五经正义》亦曰:“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古时候,不论男女从小都要蓄留长发,待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家族都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子20岁行冠礼。所谓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曰:“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

九、古代男子雅称?

古代对男子的称呼有相公,官人,郎君,公子,卿。

十、古代男子腰饰?

古代男子最开始腰上的佩戴物品是起一种工具的作用,让佩戴者自己生活更加方便,大多佩戴小型武器,点火用具等。中国古代社会大多实行男耕女织,男子出门狩猎或者种田养家,于是小型武器和点火用具就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腰间佩戴物渐渐变成一种装饰物品,并且有着多种多样的种类。如玉佩、香囊、佩印、荷包、腰挂、吉祥物等。同时这些腰间佩戴物会非常的精致美丽,起到一种装饰的作用,从而烘托一个人的气质。并且当时的人们认为佩戴一些吉祥物等可以起到避邪的作用,从这点上来说,这极大的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当然也不可否认的表现出了一些迷信的色彩。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