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简介,及个人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编辑
[lǔ xùn]
鲁迅(1881-1936),原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弟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毛泽东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2]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中文名
周树人
外文名
Zhou Shuren
别 名
周樟寿(曾用名)、鲁迅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 业
无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
毕业院校
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江南水师学堂
主要成就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世界十大文豪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身 高
159厘米
血 型
O型
星 座
天秤座
妻 子
朱安(原配)、许广平(侧室)
楼楼喜欢请采纳
鲁迅简介及生平经历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1896年折叠历八月初三),未科进士,在北京任官员。鲁迅与周恩来同宗,祖先是北宋理学始祖周敦颐。父亲周伯宜是一名秀才,母亲鲁瑞。
1892年,11岁就读于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味书屋。
1893年(光绪十九年),祖父周福清因为科举舞弊案而回来被革职下狱,鲁迅兄弟则被安插到离城有三十多里的皇甫庄大舅父的家中避难。周福清被判“斩监候”入狱8年,因此周家每年必须花费大笔资金,使周福清得以活命。家道开始衰落,同时其父亲周伯、百草园、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带的农村等地,成为后来鲁迅的两部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散文集《病故》家庭的变故对鲁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898年,17岁离开家乡的三味书屋,进入金陵的新式学堂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
1899年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并与陈衡飞 恪结下友谊,
1901年毕业。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
后从事文艺工作,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
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
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
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
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
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
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
集续编》等专集。其中,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不朽杰作。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
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
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
教务主任。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
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
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
小说集《故事新编》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
鲁迅(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家)
编辑
[lǔ xùn]
鲁迅(1881-1936),原名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字为豫才。浙江绍兴人,与弟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周氏三兄弟”。出身于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毛泽东主席评价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作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中华的精神。[2]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中国现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鲁迅一生的著作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论文、散文、翻译近1000万字,其中杂文集共16本有:《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1926);《而已集》(1927);《三闲集》,《二心集》(1930);《南腔北调集》(1932――1933);《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1934――1946)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中文名
周树人
外文名
Zhou Shuren
别 名
周樟寿(曾用名)、鲁迅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
出生日期
1881年9月25日(辛巳年)
逝世日期
1936年10月19日
职 业
无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等
毕业院校
仙台医科专门学校,江南水师学堂
主要成就
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世界十大文豪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
《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身 高
159厘米
血 型
O型
星 座
天秤座
妻 子
朱安(原配)、许广平(侧室
编辑于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推荐答主
155*****668
高能答主关注
鲁迅的资料简介
鲁迅资料 中文名:鲁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绍兴 逝世日期:1936年10月19日 职业: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代表作《呐喊》《彷徨》《狂人日记》《朝花夕拾》等 外文名:Lution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881年9月25日 身高:161cm 毕业院校:南京路矿学堂、仙台医学院 原名:周樟寿、周树人 家世 鲁迅书法作品鲁迅祖籍湖南道州,后迁居绍兴,到鲁迅这一辈,已是第十四代了。他的先祖,原是种地的农民,到了后来,不断发家,变成了拥有大量土地的财主。他们在一个共同的宗祠下分成好些“房”,如“覆盆房”、“清道房”、“竹园房”等等。鲁迅一家属于“覆盆房”的一个分支。“支覆盆房”全盛时期占地三千多亩,还有七、八座当铺。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府会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周家做官经商,人丁昌盛,至鲁迅出世,周家已分居三处,彼此照应,俨然大户。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鲁迅的父亲周伯宜(1861~1896),字伯宜,曾改名文郁,闲居在家。后因肺结核而死。鲁迅的母亲鲁瑞(1858~1943)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曾孙女,思想颇为开通,没念过书,但以自修得到能够看书的能力鲁迅到了晚年,对于时间抓得更紧。不管工作多么艰苦,环境多么恶劣,他仍是如饥似渴的学习,夜以继日的忘我工作。病重的时候,他就想着病好了要做些什么事;病稍好一些,他就动手做起来。他在逝世前不久,生着病,体温很高,体重减轻到不足80斤,可是他依然坚持着写作和翻译文章。他在逝世的前三天,还给别人翻译的一本苏联小说集写了一篇序言,在逝世的前一天,还记了日记。鲁迅一直战斗到他离开我们的那天,从来没有浪费时间。 早年 鲁迅于1881年八月初三出生。1886年入私塾,从叔祖周玉田先生初诵《鉴略》。其五六岁时,大人都称 鲁迅为“胡羊尾巴”。赞扬鲁迅小而灵活。1892年正月,鲁迅12岁时,往三味书屋跟从寿镜吾先生读书。在塾中,喜欢趁空余时间描画,并搜集图画。在上学时,鲁迅因给父亲买药而迟到被先生批评,后来他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从此再没有迟到。鲁迅外公家在安桥头,聚族而居。 1893三月鲁迅曾祖母去世,鲁迅祖父从北京回到家。秋,祖父因为科场舞弊案犯事下狱,父亲周伯宜公又重病,家产中落,出入于当铺及药店间很多年。1896年九月初六日父亲伯宜去世,时年三十七。父亲去世后,家境越发艰难。1898年闰三月,往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为周树人。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考入该学堂的轮机班就读,同年11月因不满该校乌烟瘴气的校风,愤而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路矿学堂。课余阅读译本新书,尤其喜欢小说,有时候会外出骑马。1901年十二月,路矿学堂毕业。这一年1月至3月间,鲁迅先生撰有名诗《自题小像》。1902年二月,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在日本学习期间,接受了革命(revolution)思想,故取笔名鲁迅(Lution),以表达要改变中国贫穷落后局面的决心。课余喜欢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其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问题。1903年为《浙江潮》杂志撰文。1904年六月初一日,祖父介孚去世,年六十八。1904年八月,往仙台入医科专门学校肄业。1906年六月回家,与朱安女士结婚。同月,再次去日本,在东京研究文艺,弃医从文。1907年夏,拟创办文艺杂志,名曰《新生》,因为预算不够而没有印刷,后来为《河南》杂志撰文。1908年师从章太炎先生炳麟,为“光复会”会员,并与周作人一起翻译国外小说。1909年辑印《域外小说集》二册。六月归国,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1910年八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弃医从文 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教室里放映的片子里一个被说成是俄国侦探的中国人,即将被手持钢刀的日本士兵砍头示众,而许多站在周围观看的中国人,虽然和日本人一样身强体壮,但个个无动于衷,脸上是麻木的神情。这时身边一名日本学生说:“看这些中国人麻木的样子,就知道中国一定会灭亡!”鲁迅听到这话忽地站起来向那说话的日本人投去威严不屈的目光。昂首挺胸地走出了教室。他的心里像大海一样汹涌澎湃。一个被五花大绑的中国人,一群麻木不仁的看客一一在脑海闪过,鲁迅想到如果中国人的思想不觉悟,即使治好了他们的病,也只是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现在中国最需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面貌。他终于下定决心,弃医从文,用笔写文唤醒中国老百姓。 从政 1911年九月绍兴光复,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2年一月一日,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的招募,任教育部部员。五月,航海到达北京,住宣武门外南边的半截胡同绍兴会馆藤花馆,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八月任命为教育部佥事。 1917年七月初,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乱平之后就返回了教育部。1920秋季,兼任北京大学及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讲师。1923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及世界语专门学校讲师。1925年八月,因教育总长章士钊非法解散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鲁迅与多数教职员有校务维持会的组织,被章士钊违法免职。随后鲁迅向专管行政诉讼的平政院投递诉状,控告章士钊滥用职权。1925年秋,兼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讲师,黎明中学教员。1926年一月,新任教育总长易培基取消过去对鲁迅的免职处分,教育部佥事职务恢复。二月,平政院开会作出裁决,正式取消章士钊对鲁迅的处分,判定鲁迅诉胜。三月,“三一八”惨案后,避难入山本医院,德国医院,法国医院等,至五月始回寓。八月底,离北京向厦门,任厦门大学文科教授。十二月因对学校不满,辞职。 革命 1927年一月至广州,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二月往香港演说,题为:《无声的中国》,次日演题:《老调子已经唱完》。三月黄花节,往岭南大学讲演。同日移居白云楼。四月至黄埔政治学校讲演。十五日,赴中山大学各主任紧急会议,营救被捕学生无效后辞职。七月演讲于知用中学,及市教育局主持之“学术讲演会”,题目为《读书杂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七月八日,移寓景云里二十二号,与番禺许广平女士同居。十月到达上海。上海教育界听说鲁迅来了,纷纷请鲁迅去演讲,如劳动大学、立达学园、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大夏大学、中华大学、光华大学等。十二月应大学院院长蔡元培之聘,任特约著作员。 鲁迅1928年五月往江湾实验中学讲演,题曰:《老而不死论》。1929年五月十三日,北上省亲。并应燕京大学、北京大学、第二师范学院、第一师范学院等校讲演。十二月往暨南大学讲演。1930年二月“自由大同盟”开成立会。三月二日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会”。浙江省党部呈请通缉“反动文人鲁迅”。“自由大同盟”被严压,鲁迅离寓避难。五月十二日迁入北四川路楼寓。八月往“夏期文艺讲习会”讲演。1931年一月二十日柔石被逮,鲁迅离寓避难。四月往同文书院讲演,题为:《流氓与文学》。六月往日人“妇女之友会”讲演。七月往“社会科学研究会”演讲《上海文艺之一瞥》。八月二十四日为一八艺社木刻部讲演。1932年十一月月二十二日起,在北京大学,辅仁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师范大学,中国大学等校讲演。1933年一月四日蔡元培函邀加入“民权保障同盟会”,被举为执行委员。五月十三日至德国领事馆为“法西斯蒂”暴行递抗议书。六月二十日杨铨被刺,往万国殡仪馆送殓。这个时候也有鲁迅将被暗杀的传闻,有人劝鲁迅少露面,鲁迅不听,出门不带门钥匙,以示决绝。 病逝 1934年八月二十三日,由于有熟人被抓了,鲁迅离开公寓避难。十二月十四晚上脊肉作痛,盗汗。 1936年一月肩及肋都疼得厉害。三月二日下午骤然气喘。五月十五日病情又严重,医生说是胃病。从这之后一直发烧,三十一日,史沫特莱女士引美国邓医生来诊断,病情非常危险。六月,从委顿中逐渐好转,稍微能坐起来看书,写几十个字。八月,痰中见血。十月,体重八十八磅,比起八月一日增约二磅。八日往青年会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十七日出访鹿地亘及内山完造。十八日天还没亮,又发病了,气喘不止。鲁迅写了一封信,委托内山完造请医生过来,这是鲁迅的绝笔。十九日上午五时二十五分鲁迅逝世。
文化历史 • 浏览最多
mouserice33
高能答主关注
鲁迅的详细资料大全
关于鲁迅的资料简介
来源: 文章阅读网
|
已关注 次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
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文化历史 • 点赞最多
乐为人师
高能答主关注
鲁迅的详细资料大全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鲁迅,1882年9月25日出生于绍兴都昌坊口一个封建士大夫家庭,7岁启蒙,12岁就读于三味书屋,勤学好问,博闻强记,课余喜读野史笔记及民间文学书籍,对绘画艺术产生浓厚兴趣,自此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他不囿于四书五经,多方寻求课外读物,努力掌握历史文化知识。绍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特别是众多越中先贤的道德文章,给鲁迅的思想以很大的熏陶和影响。鲁迅少年时代,祖父因科场案下狱,父亲病故,家道从此中落。鲁迅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家庭所遭受的一系列重大变故,使少年鲁迅饱受人间冷暖,世态炎凉,看到了“世人的真面目”,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鲁迅母亲鲁瑞,农民的女儿,品格高尚,对鲁迅影响很大。
1898年春,鲁迅离开故乡,满怀人生新的希望,考入了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翌年,因不满学堂的“乌烟瘴气”,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他广泛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阅《时务报》,看《天演论》,深受维新思潮和进化论学说的影响,初步形成“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的社会发展观。
1902年,鲁迅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官派赴日留学。他先入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后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习医。因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课余“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立下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1906年,鲁迅在事实面前,有感于国内同胞的愚弱,认识到改变国民性的重要,便毅然弃医从文,迈出了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选择了文学艺术,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他参与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撰写了《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重要论文。鲁迅认为,中国的严重问题在于人,不在于物;在于精神,不在于物质;在于个性,不在于“众人”;要“立国”,必先“立人”,而“立人”的关键,在于个性的觉醒与精神的振奋。
辛亥革命前夜,鲁迅回到祖国,先在杭州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执教,担任化学、生理学教员,后又回到故乡绍兴,担任绍兴府中学堂监学兼博物教员、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他一方面教书育人,培养青年, 一方面积极投身于辛亥革命。 他领导故乡文学团体“越社”, 支持创办《越铎日报》。 1912年初, 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任职,不久,随教育部迁至北京,任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时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一些高等院校,担任校外兼职讲师。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鲁迅深受鼓舞,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五四运动的序幕。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几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1918年,他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通过象征的艺术手法,无情地揭露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强烈地控诉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此后,鲁迅“一发而不可收”,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姿态,创作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许多小说和大量杂文、随笔、评论,从而成为五四五四运动的先驱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26年夏,鲁迅离开北洋军阀盘踞的北京,南下厦门,担任厦门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同时兼任国学院教授。1927年初,鲁迅又转赴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担任了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同时兼任教务主任,一边从事教育和文学创作,一边投入新的战斗。同年4月,反革命政变发生,鲁迅经受了腥风血雨的考验,因营救学生无果,愤而辞职。在血的教训面前,鲁迅早年形成的社会发展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严厉解剖自己的思想,纠正了过去只信进化论的“偏颇”,从此,他的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起点。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
1927年10月,鲁迅到了上海,从此定居下来,集中精力从事革命文艺运动。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他参加和领导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许多革命社团。他主编《前哨》、《奔流》、《萌芽月刊》等许多刊物,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如匕首,似投枪,在反文化“围剿”中,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他与共产党人交往密切,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他以“窃火者”自喻,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关心青年,培养青年,为青年作家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终年55岁。
鲁迅写过一首《自嘲》诗,其中有两句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鲁迅一生写下了800多万字的著译,他的《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许多作品一版再版,被翻译成英、俄、德、法、日、世界语等多种文字,饮誉全球。《鲁迅全集》是他留给中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鲁迅著作
《呐喊》(短篇小说集)1923,新潮社
《中国小说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热风》(杂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说集)1926,北新
《华盖集》(杂文集)1926,北新
《华盖集续编》(杂文集)1927,北新
《坟》(论文、杂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诗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杂文集)1928,北新
《三闲集》(杂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杂文集)1932,合众书店
《鲁迅自选集》1933,天马
《两地书》(书信集)与景宋合著,1933,青光书局
《伪自由书》(杂文集)1933,青光书局
《鲁迅杂感选集》翟秋白编选,1933,青光书局
《南腔北调集》(杂文集)1934,同文书局
《拾零集》1934,合众书店
《准风月谈》(杂文集)1934,兴中书局
《集外集》杨霁云编,鲁迅校订,1935,群众图书公司
《门外文谈》(论文)1935,天马
《故事新编》(小说集)1936,文生
《花边文学》(杂文集)1936,联华书局
《且介亭杂文》(杂文集)1936,三闲书屋
《夜记》(杂文集,后编入《且介亭杂文末编)1937,文生
《且介亭杂文二集》(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且介亭杂文末编》(杂文集)1937,三闲书屋
《鲁迅书简》(影印本)许广平编定,1937,三闲书屋
《鲁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译文和辑录的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