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摄影角度分析电影红高粱?
一、从摄影角度分析电影红高粱?
这是一部既简单又复杂的电影,简单的是故事结构,复杂的是电影语言。
影片开场黑屏旁白,寥寥两句话就说明了时间地点人物,也说明了故事是以第三者讲述的视角进行,给后面的叙事奠定了基调。接着故事开始,画面由暗变明,一个年轻美丽的女人出现在画面里,表情冷漠、眼神呆滞,但又梳妆整齐,像是在思考什么,侧面的光线映照在脸上,一明一暗暗示了内心的复杂矛盾,观众疑惑之余,这时旁白出现,介绍了画面中的女人是讲述者的奶奶对应之前的旁白可以知道她就是女主角九儿也说明了具体发生时间是在七月初九,并解释了故事起因和接下来发展,同时画面开始流转,一双手开始帮助女人梳理打扮,这里有两个细节很有意思,在帮她用红线上粉时可以看到因为用力女人轻轻皱眉,说明帮她梳理的人并不是很在意她的感觉,只是像对待物品一样在做,再一个就是给了女人耳环一个特写,这个耳环的外形是一个锁链下面悬挂吊坠,却很像古时候罪犯在监狱里脚上带的链球,用来限制自由。接下来一女性旁白: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有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算是为后来埋了一个伏笔。说着给女人盖上了红盖头,这时旁白:送轿。
下面一幕很有趣,女人上了轿子便自己掀了盖头,表现的有点不屈和倔强。画面转换,一群男人上身赤裸抬着轿子前行,后面还有几人奏乐,一个劳动人民的送亲队伍在黄土地上扬起风沙。
接下来旁白第三次出现,提到了一个习俗,也为接下来发生的事提供了依据,接着介绍送亲队伍,除了李大头的伙计外,提到了其中有一个轿把夫并点明这个人就是男主角,这是一个小技巧,先告诉结局来吸引观众的好奇心和兴趣。
女主在轿里四处张望,这红色的婚轿在此时却像一个牢笼,门帘的缝隙之中看到了前面轿夫赤裸的上身,健康、强壮、一眼便入了神,开始用脚挑开门帘大胆看,轿夫这时仿佛察觉到了这点,一个轻微回头但又马上回来,仿佛这两人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觉。女子看了一会儿后感到有些不妥,不知是害羞还是有所顾虑,回神思考了一下,但又接着看了下去。轿夫这时说了话,带着一点轻浮的调戏,他感觉到了女人在看他。这几句对话也表现出了男主和这几个轿夫的性格,正直、率真。再一段轻微调戏的话语中我们开始明白了,这就是闹轿的习俗要开始了。
闹轿是怎么弄呢,颠轿。几个轿夫伴着音乐扛着轿子跳起舞,唱起歌来,玩的快活,不亦乐乎。女主呢?则在轿上被颠的很不适,很难受,但仍强忍着没有出声,甚至眼睛泛出了泪光,这时女主看到了剪刀并把剪刀拿起攢在手里想要抗拒但又无可奈何并流下眼泪。根据前面旁白和对白的介绍,女主是被父母卖给了一个患着麻风病的中年男人,女主自是不愿意的,但在出嫁带着这把剪刀,昭示了女主宁死不屈的意志。但女主还是哭了出来,这一哭仿佛有很多意思,这样被父母出卖的一个女孩在这时仍被几个轿夫当作玩乐取乐的对象也着实可怜。男主听到哭声,意识到玩过火了,便停止了玩乐,可见这群外表粗旷的农民汉子却有一个细腻的心,懂得怜香惜玉。女主一哭,众人便老实了下来,继续前行。但这一哭又呼应了开头的俗谚,让人不免对女主担忧。
这段颠轿的戏虽然短短几分钟,轿夫们唱的歌也是调侃打趣的歌曲,但却是片中第一次民俗艺术文化出现。
旁白第四次出现,提到了一个地方,青沙口,并形容了环境这是一片野生高粱地,对上画面上的高粱可以联想到这里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地方,也表了题。
在队伍路过一个十字路口行进到高粱地深处时,突然出现一声啰声并接着一个声音:不许走!站住!轿子放下!掏钱!11个字就说明了遭遇。来者自明身份,神枪三炮,并说明自己有枪,众人无奈,按照要求把钱物放到一堆,并在轿子后方周围蹲下。这时神枪三炮出现在画面里,头戴麻袋,穿着布艺,手持手枪。蹲下捡了众人的钱财后并没有走的意思,却又看向了轿子并来到跟前,便走仍不忘恐吓众人,一副横行的土匪形象。打开轿帘后一把掀开女主的盖头,这是第二次盖头被掀,第一次自己掀开盖头接着被调戏,这次又是被土匪掀开也呼应了开头。
土匪一把握住了女主的脚,这在旧社会是一种轻薄的行为,但女主却笑了出来,她似乎把土匪看做是一个来改变自己悲剧命运的出现,土匪对女主的异常稍稍后退显的很惊讶,但同时因为女主的样貌不打算放弃,拔出了枪喝道:高粱地里走!女主笑容冷却了下来,眼神变得轻蔑,土匪终究是土匪,不会是侠士。
这时女主在被顶着走的时候回了一下头,和男主眼神相对,这是两人的第一次目光接触也互相看到了对方的样貌。这个眼神像是在求救,男主自然明白,但是在这时候英雄救美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女人值得吗?这时女主再一次回头,再一次的目光相接后,这次男主直接从背后扑倒土匪,一见钟情便赴汤蹈火。
接着众人一哄而上,土匪毙命,这时议论中得出,土匪只是个假冒的货色,在那个年代胆量比很多东西重要。女主重新回到轿上,男主却目光不离的看着她。一个刚刚奋不顾身救了她的清白,却没有感谢。女主坐在轿子上也盯着他,想说什么又欲言又止,拉下了轿帘。这时男主大步上去,接下来的画面就很有意思,轿帘下面漏出了半个脚,这就是一个女人式的暗示。男主俯身抓住女主的脚,女主才将脚缩回轿中,但对方并没放手。这时两人心理都已明白,两个人互相之间都爱上了对方。这时男主起身,众人疑惑又意味深长的看着他。 这段故事其实是影片细节最为丰富的一个段落,从女主偷看,男主感觉到后回应,捉弄女主,女主哭了以后男主的怜香惜玉,再到遭遇土匪后的英雄救美,两目对视,一握定情,影片把一见钟情这种很难讲清的爱情方式用了足够多的剧情和细节讲了出来,没有一点多余。 自此第一段故事也告一段落。
接着画面转换,一行人已到达一个土城,旁白第五次出现,介绍到下一个主要场景,十八里坡,女主被送入李大头的酿酒作坊。这里有一个特写的镜头男主站在十八里坡的土门旁的土堆上,凝望女主,女主在进入作坊大门时后头看向男主的方向,同时响起唢呐声,显得有些悲凉。虽然是一见钟情,心有灵犀,但是还是没办法冲破现实,有情人相聚。
太阳落山余霞尽散,画面一转,女主在床上靠着角落卷缩着紧握剪刀,时刻准备保卫自己的清白。此时外面秋月如镜,却被云遮住了一半,画面切换出现了一个男子,穿着麻衣在抽着旱烟。早些接亲的伙计睡在一个通铺上,一个挨着一个进入梦乡。画面又给回抽旱烟的男子,这时他为何不睡给了观众一个疑问,这时传来一声女人的尖叫,他停下抽烟,眼睛眨了几下,好像思考些什么,原来他心有所虑。画面换到外景,风吹着高粱,一片宁静。抽旱烟的男子眉头紧皱,但又无可奈何,吹灭了灯。
一个老人,骑着驴的女主,出了十八里坡,旁白第六次响起,提及了又一个习俗。这个老人便是女主的父亲,佝偻着背,头发花白,但嘴里仍念叨着女儿,原来是用女儿换了头骡子,还希望女儿能顺从他的安排。女主听不下去,骑着骡子加速前行。回到了清沙口,过了十字路口,向高粱地里前行。这里的十字路口很有意思,十字路口代表着选择,第一次送亲经过的时候,就走过这里,那时女主被迫接受没有选择,但这次她好像有了自己的选择。 走到深处突然出现了一个男子,头戴麻袋,土匪形象,一把把女主从骡子上抱了下来,往高粱地里面走。女主挣扎逃脱,男子在后面追赶,追上了以后摘下面罩原来就是男主。这里这么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不直接露面就好呢,我也思考了很久,最后我觉得可能是一种试探也有一定的仪式感。虽然男女主在前面一见钟情,并且互相爱慕,但是并没有约定以后,因为女主已经出嫁了,他们是为道德所不容的,但男主没有罢休,所以在回娘家这个习俗之际在这里等女主,这里男主带上麻袋象征着抢夺,同时追逐也代表着渴求,最后男主摘下面具,女主便不再逃跑,则是试探的结果。于是男主开始踩倒高粱,清出一片空地,布置好“床铺”,女主也不再反抗,顺从的被男主抱到“床”上。这时一个画面,女主闭上双眼逆着光,然后缓躺下显现出一副圣洁的模样,准备奉献自己,男主则跪倒在女主脚下,洪亮的唢呐响起伴随着鼓点的音乐,这场野合不再是人欲望的表现而变成了一场庄严的仪式,生命的仪式,摇曳的高粱也代表了生命的不息。
女主回到路上,父亲问她,默而不语。这时野地传来歌声,这次的歌就不再是调侃了,而是有一定的意义,指引了女主的道路,这是本片民俗艺术的第二次表现。这里安插了一个小细节很有意思,女主父亲对着野地大喊,指责,俨然他是不希望女儿自主,但歌声仍然唱了起来。
女主回到家中,仍然在接受父亲的指责,父亲的冷漠,势利,让女主心寒流泪,在这里女主的情绪第一次爆发。这里不得不说的巩俐的演技非常优秀,把一个被父亲出卖又不屈的农村女性形象表现的非常真实可信。父亲的最后一句台词也很有意思:狗杂种 想不认你爹 没那么便宜 我和你娘弄出你来 容易吗。他从始至终都没有把女儿当作人来看待,更多的是当成自己的劳动成果,是物品,所以在他眼里,用劳动果实换物资就很正常。这种封建社会的落后思想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主回十八里坡的路上,旁白第七次响起,交代了第一个加速故事发展的事情,原来李大头被人杀了,虽未点明,但给的意思很明确,观者心照不宣。 画面一转,在一片议论声中,也旁敲侧击地透露了事情的细节,佐证观众的猜想,同时在这个横移画面里也描绘了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和性格特征,这场群戏其实只是一个大面,用来衬托另一个人物,也就是之前抽旱烟的男子。
这时故事推进,女主因为害怕传染麻风病不敢进屋,睡在院子里,之前是因为对生活失望不畏惧死,但是现在有了爱人又开始重新燃起了新的希望。这时男子进屋以高粱酒在女主身边的地上喷了一圈,并称为消毒。这时女主第一次受到关心。
第二天,酒坊的伙计因为掌柜死了想散伙,女主出来,接下来说了一段非常有头脑的话“大家先别走 我有事要说 咱这烧酒窝 不能散伙”。一句话先说明主题,接下来对男子说到:“您在李家的日子久了,凡事还得您多张罗着。”先尊重了管事的,说明其重要性,并且交代给了观众这个男子叫罗汉。“我一个女人家 全靠大家伙帮忙啦”这时从女性弱视角度出发,博取大家同情。“要是 实在不愿意干的 想走 也不强留 这个月的工钱照发 日后想回来 还是咱烧酒锅上的人”这话一说仁至义尽,同时兼顾了伙计的利益。“你们还是留下吧 咱这买卖办成了 人人都有一份 你们看行吗?”接下来给伙计们分割所获,让大家都有融入感,加上最后一句的二次请求,说服了所有人。女主在前面的篇幅中几乎很少有对白体现性格,但这一段话顾己思彼,利用弱势转化成优势,表现出女主实际上是很有头脑很有思想的女性。最后还拉进自己和伙计们的关系,说出自己的名字和出身,九月初九的九儿。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就很有意思,九(酒)儿这个名字就注明了她在这烧酒庄的意义。接下里的安排更是妥当,顺顺当当的就当上了新掌柜。
接下来一幕,伴随着唢呐声,九儿剪了窗花贴到窗上,是一个福字,在我国传统文化里,只有新年的时候才会贴福字,并且整理了屋子,这里也代表着九儿想在这里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此时男主回来,喝多了酒,大谈高粱地的风流韵事,并且公众了自己和九儿的感情。但是这里的形象塑造也很有意思,在之前九儿是弱者,一个被封建思想压迫的女人,男主在高粱地,在十八里坡,冒着生命危险拯救了她,那时的男性形象是勇敢,果断,正向的,女性是弱小,可怜,无助的。但在刚刚九儿的表现和现在男主的表现中又发生了颠覆,男性变成了放纵,随性,自我,女性的精明能干,冷静,领导力又表现了出来。最后九儿教训男主,不承认感情,男主醉酒进酒缸结束。至此,两个饱满的人物形象就完整了。
这时出现了新的人物,真正的土匪土三炮出现,一个简短的对话表现了九儿的机敏,同时也表现了真正的土三炮的性格。
旁白第八次出现,不同的是这次是补充叙事而不是介绍。九儿被罗汉赎了回来,狼狈不堪,男主酒醒,误以为土三炮侮辱了九儿。其实这里表现的并不清楚,为后面叙事也补充了铺垫。
男主惊醒,跑出十八里坡。来到一家肉铺,这里的细节也很有趣,男主和肉铺老板的对垒也剑拔弩张,有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味道,但是这里其实还没表现明白为什么男主这样,直到老板一句话点题,“牛肉是留给土三炮吃的”这才明白,土三炮的肉铺,男主是来寻仇来了。接着就是戏剧的发展,假意服软然后一击擒住,一个轿夫用刀顶着远近闻名的土匪头子。 这一段剧情怎么理解呢,我觉得是一种发泄,男主在酒醉闹酒厂之后觉得很郁闷,为什么自己全心全意为了九儿,结果还被扔出不说,九儿还被土三炮侮辱,自己的付出都被别人糟蹋,所以进行的一种发泄。但是从进酒铺挑事再到假意服软再到放过土三炮不得不说男主也是个深思熟虑的人,计划充分,勇气可嘉,也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另外就是,姜文的演技在这段得到展现,紧张的气氛营造了出来。土三炮在被男主放过后也并没有杀男主,说明他虽为匪类确也讲些道义。
画面一转,九儿躺在床上,二愣子娘在照顾,边照顾九儿边说罗汉为了九儿做出的事,这句话是这部电影下一个阶段的提名。
这时罗汉进来,宽慰了两句,叫九儿去烧锅上看看。这里有几层意思呢?第一,关心九儿,在被土匪掠走后,余惊未散,在这个时候关心九儿的精神状态。其二,自己作为管事的,把烧酒庄的运营管理的井井有条,也让九儿看到能安心。罗汉从一个老大哥的形象开始转变的对九儿有了一定的暧昧。九儿听了罗汉的话,也欣然接受,想要放下心障,在男主为了九儿去和土三炮博弈的时候,烧酒庄这里好像一切都顺利恢复了起来。这里仍有一个细节,九儿让罗汉别叫自己掌柜的,罗汉却改不过来。这让我想起了之前男主清沙口救九儿的时候,为什么九没有感谢呢?就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感谢、客气其实会拉远了距离,九儿没感谢男主,是因为她已经心在男主身上了,而罗汉虽然恋着九儿但却不知不觉仍和九儿保持了距离。 到了烧酒锅上,一片和谐向荣,小伙子们逛着身子,仅穿一条内裤,忙活着,而九儿这会没有表现出小姑娘的娇羞,而是大大方方的像个掌柜的一样的在巡视,之余还下去尝试操作。 这一段烧酒的过程也算得上对事实的尊敬,酒在中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更可算的上是粮食精华,烧酒庄的工艺认真,严谨,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工匠精神。
一次次工艺后,鲜红的高粱酒流淌了出来,看到这里就得分析分析片子中的红色,从片名开始,到新娘,到送亲,再到剪纸和高粱酒,影片充斥着大量的红色,红色在中国文化里代表的是喜庆吉祥,但在电影里好像又多了些寓意,像是血液,生命力。等酒酿好后,酒庄伙计们一一排列,庄严肃神圣开始了敬酒神,这时影片的第三次民俗文化展现出来,而这次的表现就又与之前不同,展现的是普通老白姓的信仰,这是纯粹的民俗精神,让人充满尊敬。敬完酒神一口喝干碗里的高粱酒再砸破碗,酣畅淋漓又非常痛快,酒庄伙计豪迈的性格也体现了出来。
这时酒庄伙计让九儿试试新酒,九儿虽是女人可此时已是当家的,也当着众人的面一干而尽。此时男主回来,看着酒庄一片和谐,自己却刚死里逃生,也难免落差。男主搬来酿好的新酒,当众往里小便。挑战,颠覆众人所尊敬的信仰,践踏大伙的劳动果实。然后对九儿说了一句:“你看着 我给你出糟” 这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在我理解,就和罗汉一样,在九儿面前表现自己,罗汉叫九儿看烧酒锅是看自己的管理组织能力,男主此时则要给九儿展现自己的干活能力。这都是生物的本能,在钟情的异性面前表现自己。
九儿一动不动,任凭酒糟洒在身上,男主回头,看到了又开始心疼九儿,遂停下了动作,过去温柔的帮九儿拍去酒糟,又用当初高粱地里抱她的方式把她抱回屋内,并关上了门,宣告着众人自己和九儿的关系。
罗汉因为九儿和男主,夜晚失眠,走到酒槽处闻到酒香,先是抓起一把酒糟,闻了闻,又走到酒槽,闻了闻,最后发现这酒的香气竟然来自被撒了尿的酒,作为酿酒之人,还是拿了勺舀了一口尝了下,这一尝,酒成了。
这一段很有意思,为什么因为男主的一次蔑视传统的行为,加了尿的酒反而成了呢?我仔细查过,这一段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尿里虽然含有的微量元素和各种酸,但是这个量只会让酒变的拗口,在传统的酒文化里,也没有这一先例。没有了现实意义那么文学意义或电影意义呢?那就是有意而为之了,男主一次颠覆蔑视传统的行为,在高粱地里野合了被迫嫁为人妇的九儿,抗议了旧的思想旧的制度,选择了追求自己的爱情,而这次在酒里撒尿则又是一次颠覆了传统,所以这里酒成了,也就暗示着九儿和男主成了。
罗汉满心欢喜的抱着酒来找九儿,出来的却是男主,表情有些失落,然而平复了心情,把酒成了告诉二人,并让九儿给它起个名字,九儿也就起了十八里红这个名字。这一处也有个细节,罗汉从开始的喜悦到失落,从一直叫九儿掌柜的,而这一次最后却叫了九儿。这一点则暗示,罗汉要走了。看到这里罗汉的形象已经很饱满了,尽忠职守,为人和善,心里暗恋九儿,但是他却无法像男主那样去打破传统,勇敢的追求爱情,所以只能选择成全。 旁白第九次出现,这次则是叙事上的补充,同时第二次加速了故事的进展。八年后,九儿和男主已成了家并生了一个儿子叫豆儿,一家子经营着酒庄,其乐融融。九儿在哄豆包的时候,看到一个人影在十八里坡土门边上,心中疑惑了一下,这时镜头给过去,原来是罗汉回来了,罗汉远远的看了一眼,并没有想要打扰男主和九儿,九儿则感觉到了是罗汉,便放下孩子,奔向那个身影,此时男主看在眼里,便跟了上去。九儿边追边呼喊着,一直跑到高粱地附近,但是并没有追到人,回头看到男主在后面蹲着一脸百无聊赖的样子,不禁笑了出来,走到跟前还说道,是罗汉大哥,逗的男主吃了醋,干着急。
其实这个阶段算是给罗汉和九儿两口子的关系作了解释,一段三角恋,罗汉选择了成全,这种感情应该是最无私和伟大的,九儿有没有喜欢过罗汉呢?我觉得也是有的,如果没有男主的话,罗汉或许也就和九儿在一起了,但是感情就是这样,不会绝对公平。以罗汉的为人,对九儿的感情必然深藏心里了,而九儿对罗汉的感情也上升成了一种感谢。
这里又给了高粱林一个全景,风缓缓吹着,高粱轻轻摇曳着,讲到这里,爱情故事结束了。
接下来第十次旁白出现,交代了时代背景的变化,日本侵华,日军也来到了十八里坡,高粱地里十八里坡的人民踩着高粱。这里给了一个广镜头和一个细节镜头,广镜头展现日军强迫大量人民进行劳动,为修铁路清理路面,细节镜头主要给了男主和老弱妇孺,表明日军的不人道,连老人和孩子都被迫出来劳动。
这里出现了一组镜头,肉铺的胡二和伙计在剥一只死鹿的皮,剥皮给的非常详细,这个镜头的出现也为接下来进行了铺垫。这里也用了大量对比镜头,一边中国人民不分老幼在踩着高粱进行劳动,一边则是日军拿着武器在车旁抽烟嬉戏。剥下来的鹿皮血红一片,盖在了日军的车头,这一幕则是会让人联想到片头新娘子的红盖头,象征着日军和封建礼教传统一样束缚着人的自由,毁灭人的本性。
踩完高粱后大家被赶到日军车前,这时几个日本兵拖过来两个伤痕累累的人,吊在车上。这时一个日本军官给一个白衣翻译说了几句命令,要求肉铺老板再拨两张皮,人皮。白衣翻译也就是汉奸在这个时候高声喊着,原来日本人是想当众拨人皮恐吓群众。这个要求和行为残暴的令人发指。
被吊着的人,虽然已经被打的面目肿胀但仍能认清,是土三炮。胡二这时被迫拿起了刀,面对自己曾经的当家,这时土三炮却指骂道。
这里其实碰撞很复杂,胡二内心在斗争,不听从日本人的话,自己必然难逃一死,但是如果拨了,自己的人性也一同被拨了去。土三炮虽然是个土匪但是以前也讲些仁义,在被男主用刀顶着的时候没有怕死,但是这里却害怕了起来,他先是要求个痛快,胡二没回应,便只能破口大骂,希望激怒胡二,人在生死面前的选择才能真正体现一个人是否英雄好汉。土三炮害怕被示众痛苦的死去,胡二却给了他一个痛快并反身反抗,宁死不愿意泯灭自己的人性和良知。两个人和前面的形象的反差也形成了对比。
第二个人被吊了起来,是罗汉,胡二死了,日本人又强迫肉铺的伙计来拨皮。肉铺的伙计青涩懦弱,在日本人的强威下,当了刽子手,然后发了疯。
这一幕戏可以说是很让人难受却又能察觉到影片十分用心,四个选角相互之间都形成对比。胡二和伙计,一个年长成熟,一个年幼软弱,胡二和土三炮又一表现得勇敢,一个表现的畏惧,土三炮和罗汉的表现又一个用骂喊声掩盖自己的恐惧,一个面对生死视死如归。四个人的选择各不相同,结局也各有所意。
这里前面的拨鹿的用意体现了出来,虽然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剥人的残忍,但通过前面剥鹿的镜头同样加强了这种观感。最后一幕疯了的伙计全身是血坐在倒下的高粱上狂笑不止更是让人痛心。
旁白第十一次响起,补充了叙事,通过旁白补充和前面的画面,日本侵略者一副血淋淋的画面就展现了出来,用事、人、旁白三个方面简单的几分钟就刻画的很鲜明,最后一幕放给了被踩烂的庄稼,这里也寓意着像罗汉就如同这高粱,而被踩到的高粱一望无边。
画面转回酒庄,九儿带领大伙祭拜罗汉,时间是晚上画面黑红交织,四周燃着火焰,中间一张桌子上摆放了两根蜡烛,众人表情肃穆,仪式感再一次在影片出现,九儿先行跪拜,接着命令豆儿跪拜,喝酒。这里也是一处细节,为什么要让自己的儿子喝酒呢?因为接下来要说的话必须要让所有人信服,必须先以自身作则,而且豆儿都喝了的酒,其他人也没有办法拒绝。之后抛出话来,复仇,这一幕的画面,对白,仪式都是为一件事情服务的,就是复仇。不得不说九儿是一个天生的领导者,话语的能力十分优秀。男主懂了九儿的意思,带头喝酒,众人遂跟上,唱着酿酒歌,唱罢,一饮而尽。十八里坡这群热血的汉子,敢爱敢恨的气质让人肃然起敬。
午夜,一行人出发,挖陷阱,做炸药。这里有句对白,男主让大号吹喇叭,越响越好,说明已经下定决心要和日本人一拼生死,为罗汉去报仇。时至中午,烈阳当空,高粱地环境的恶劣也丝毫没有改变汉子们的决心。另一边九儿和二愣子娘也在家煮菜做饭,做了满满一桌子菜等着汉子们铩羽而归。
旁白十二次响起,这次的旁白看似好像是唯一一次与故事不相关的内容,但细细想想,这句旁白已经昭示了结局,看东西都是红色可能是因为看到了血腥的场面太多,暗示了战斗的惨烈,而桥还在,高粱没了则表示了战斗过后,同归于尽的结果。
豆儿跑回酒庄,告诉九儿汉子们肚子饿了,九儿听到这话紧悬的心也放了下来还漏了笑容,便和二愣子娘带着饭菜赶了过去,然后又是在清沙口的十字路口处。如果说第一次九儿没得选,第二次九儿是半选半就,那这次复仇就是九儿完全出自自己的选择了。剧情也在这里进入高潮,日本人此时正好来到这里踩入陷阱,而九儿和二愣子娘刚好经过被机枪射杀,豆儿怎么呼喊和奔跑都来不及阻止这件事发生,二愣子爹在看到老婆中枪后激愤跑出高粱地也被射杀,大壮二壮做的火炮一点就炸伤了自己。这里表现得很明显,民兵和军队作战就是以卵击石,然而尽管如此,男主仍带着兄弟们视死如归,冲了出来无人后退,一群脏汉子手里捧着用高粱酒做的燃烧弹向日军冲去。
这组镜头有很多细节,九儿中枪后酒坛掉到地上砸碎,暗示了九儿的牺牲,但接下来又给了一个镜头逆着阳光向后躺下,显得有些神圣。这里这样加这样一个镜头在现在看来就是穿帮镜头了,但是在这部片里却平添了几分意味。此时背景音乐则是片头颠轿时的音乐,在片头最不严谨的的音乐却用在了最后惨烈的战斗场面上,就像是电影也给观者了一次恶作剧,殊不知这酒,也成了。
一声爆炸声后,战斗结束,尸横遍地,处处残骸,只剩豆儿一个人在残骸上哭泣,这时男主从后方出现,豆儿跑上去拉着手哭叫着和男主一起往前走。这里电影并没有给出男主的正面,而是逆光拍摄主要突出了后面的场面和一大一小步履蹒跚。这样给了观众一些思考的空间,在这样的战斗后,还剩下什么。走到九儿面前停步,看到了九儿的面容,男主凝视远方。这时响起当处在高粱地的那首妹妹你大胆往前走,这首歌在前面指引了九儿的道路,给了九儿鼓励,在这里可能也是想这样做吧。这时画面给回战场,一片血红,土地,尸体,装甲残骸,红成一片,这个时候才明白十八里红原来也暗示了以后。再给回饭桌,满满的一桌子菜,但这时已经没人能回来了。
回到现实,男主面如死水,在经历这样一场战斗后,还得思考以后的路,这时太阳发生日蚀,画面一片鲜红,越来越红,直至人物轮廓消失。
豆儿这时唱起了儿歌,第五次民俗艺术文化展现,但这次,像是祭奠。鼓声响起,电影在一片红色的高粱海上结束。 这部电影的电影语言运用到了极致,一个镜头三言两语都无法说清,整片下来更是没有一处多余,更让人感受到了电影艺术的魅力,电影色彩虽然单一但是却浓烈,彰显了张艺谋式独特的个人风格。而在叙事上以简叙繁,在开始用第三人称叙事就说明叙事上必然精减到极致,但是故事的剧情却一环扣一环并没有突兀或零散。音乐上选用的都是民俗歌曲,成功把影片塑造的通俗、淳朴。人物性格表现上更是出色,刻画了一批中国普通劳动人民的群像,歌颂了他们敢于打破传统、敢爱敢恨的精神,也对封建礼教传统对中国人民的影响进行了思考。而最重要的则是影片对生命的思考,崇尚热烈的生命力,有着一股野性。
早起张艺谋的电影确实不可多得,影片各方面都表现的很优秀,而如今张导的商业作品却除了画面把其他的都丢了连故事都讲不好,看了红高粱不免唏嘘。
二、红高粱直播怎样下载?
网页直接可以搜到,里面居然还挺好
三、如何看待红高粱的影视改编?
红高粱影评-----影像背后的潜台词
三十年前,《红高粱》横空问世,却被某些人批“迎合主流的意识形态与大众口味”,是“文化的叛逆沦落”,几十年后,我们只会概叹与遗憾,只因如今再想看到如此原始淳朴、能体现出民族传统和精神的电影已甚是艰难。影片多处充满仪式感的段落都让人感到神圣且充满生命力。
比如,摄影的调色,浓郁,血性,恐怖,萧索和情节的简明交叉起来,把十八里铺的危险热情,淳朴无畏表现的畅快淋漓,颠轿,田震,架烧锅,酒里撒尿,使人物的立体感,架构的鲜明且有层次感。电影画面震撼人心,塑造的人物也完全能与之媲美。
我爷爷和罗汉爷爷是两个伟丈夫。高粱地里柔情蜜意后,我爷爷高歌一首“妹妹你大大的向前走”为我奶奶保驾护航。我们来分析分析这首歌。“妹妹你大大的向前走”,潜台词是有哥哥在背后保护你。“从此以后你搭起那红绣楼,抛撒着红绣球,正打中着我的头”。绣球既然打中我的头,自然不准李大头抢占你。歌词赤裸裸地野性背后是我爷爷毫不掩饰地男人的雄性,为李大头被杀埋下伏笔。我们来看看烧酒锅出酒这段。我爷爷在酒坛里尿尿,一个男人的霸气挑战烧酒锅男人的集体权威,当我爷爷为九儿出槽,一锹锹高粱抛洒在伙计身上,更是一种权力从上而下的覆盖。“十八里红”替代了老酒,至此我爷爷征服了伙计,也征服了九儿。当罗汉爷爷倒掉那碗为我爷爷端上的酒时,权力完成了从罗汉爷爷到我爷爷的更迭。一个伟丈夫的塑造无一处拖沓,恰到好处。
再来看看罗汉爷爷。不同于烧酒锅上男人的刚劲强硕,罗汉爷爷瘦弱精干。摄影机慢慢从一群伙计转向独坐于炕上另一头的罗汉爷爷,用一个全景镜头引出他的出场,强调罗汉爷爷的与众不同。在这个瘦弱的身体里爆发出来的刚性,是精神与身体的反差,更为伟丈夫增添了一笔深刻内涵。伟丈夫的精神正切合了题目红高粱的寓意。这是在青杀口长出的一片无人种收的野高粱,生命力与野性不言而喻。还记得那首敬酒歌吗?“上下通气不咳嗽,滋阴壮阳最不同,一人站在青杀口,见了皇帝不磕头”:伟丈夫的强硕,生命力,勇气和骨气以摧枯立朽的方式完成生命的拔节。
九儿新婚之夜的一轮皎洁的满月,仿佛能看到月宫里的桂树。使我不禁联想起嫦娥独守广寒宫的传说,与新婚之夜映衬,其意不言而明。月亮的意象第二次出现在罗汉爷爷追悼后,昏暗的天空挂着一轮残月,天上人间充溢着诡异凄凉的气氛。一圆一缺,立场可见一斑。
胡二原本是剥牛皮的,日军让他剥人皮。在灭绝人性的日军眼里,中国人等于畜生。胡二的小徒弟剥完人皮后坐在荒芜的高粱地里发出阵阵惨笑的全景不断向后推移,一片沉寂的高粱地的空镜头流露出欲说还休的镜语。此时无声胜有声,却更掷地有声。
让我们在回到开头媒婆说的四句话:“坐轿不能哭,哭轿吐轿没好报;盖头不能掀,盖头一掀必生事端。”这便是影片一开头导演为九儿的命运埋下伏笔。当高粱酒散落一地,生命啪地一声陨落在它发生的地方,如烟花般绽放又消散。爷爷说他从此烙下一个病,眼睛看什么都是红的。导演大胆地尝试用一片庄严而肃穆的血红探索人物心理的创痛与悲伤,影像美学探索达到极致。大麻点翻翻眼的唢呐声再次响起,不禁想起九儿出嫁时同样是这支曲子。乐景衬悲情:此去今年,物是人非。
结束字幕时响起的那首高亢的唢呐曲子和铿锵的鼓点,那是爷爷奶奶在高粱地里交欢时的音乐。这是一部让人喜悦的片子,虽然九儿这个象征着人类得以繁衍的女性形象最终陨落,但我看到了生命的传承。当豆儿在九儿倒下去奔跑的一刻,从九儿的红棉袄到豆儿的红肚兜,从罗汉爷爷的敬酒歌到豆儿的敬酒歌,从十八里红中爷爷的尿到豆儿的尿,生命以另一种姿态得以延续。总的来说,这部片是围绕女人讲述的一部片。它摒弃了单一主题的模式,将广义时代性深深嵌入其中。音乐在里面起了控制节奏的作用,莫言的脚本也挺扎实。这真的是最"红色"的中国电影啊。
四、如何评价电视剧《红高粱》?
首先得说《红高粱》有几位非常出彩的演员:俊杰(黄轩饰演),中规中矩。
朱县长和夫人,说不出哪儿好,就是感觉好。
九儿的爹,举手投足一个眼神儿都是戏。
大少奶奶(秦海璐饰演),端庄大方有旧式女子的范儿。
————————
再点名说说演的差劲的:
1号,角色余占鳌,朱亚文演的个什么玩意儿。整个一精神不正常。回头看看原著,到底看看原著是什么角色。
2号,周迅饰演的九儿。那时年轻是年轻,可角色都不对。一个穷苦农家姑娘,生被周迅演出了大户小姐家的脾气和不愤儿。愁她和别人说话那种爱谁谁的劲儿。关键是什么事儿都是傻笑着表情。
山东高密,真没朱亚文周迅出演的那么开放(放荡)。
五、婚礼摄影文案?
以下是一些婚礼摄影文案的例子,供您参考:
婚礼是一场浪漫而难忘的旅程。我希望通过我的镜头捕捉到您特殊的一天,并为您记录下这些美好的回忆。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将成为您的视角,记录下您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我希望我的照片能够展现出您的爱情故事,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
爱情是美好而不可预测的,正如您的婚礼一样。我的任务是抓住每个瞬间,让您能够在以后回忆时感受到当时的美好。
您的婚礼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代表着您的爱情。我会努力拍摄独特的照片,以反映出您和伴侣的爱情故事。
我相信婚礼照片是您珍贵的资产之一,它们能够让您回忆起您的特殊时刻。我会尽我所能,为您捕捉到那些特别的瞬间,并记录下您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
我将成为您的见证者,记录下您的婚礼。我会捕捉到您和伴侣的爱情,捕捉到您最美丽的时刻,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照片。
您的婚礼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您和伴侣一起庆祝爱情的美好。我会通过我的镜头记录下这些美好的瞬间,并为您留下珍贵的回忆。
六、婚礼摄影技巧?
最好准备两台相机,一台装长焦镜头,一台装广角镜头,婚礼摄影变化比较多,一会室内一会室外,一会合影,一会特写,因为各地风俗不同,婚礼流程也就不同,所以拍摄婚礼就一定要先了解大概流程,两台相机的好处,第一不用来回换镜头,第二作为备机,防止万一出现故障避免无机可用,
七、红高粱原文
红高粱原文是一部1986年出版的小说,是作家莫言创作的一部具有浓厚乡土风味的作品。小说以中国农村为背景,通过讲述一个家族从清朝末年到1948年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繁华与沧桑。
红高粱的背景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杨家寨的小村庄。这个村庄位于一个偏远山区,村民们以种植高粱为生,所以被称为红高粱村。红高粱不仅是村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梦想的象征。
小说通过描写杨家寨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从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许多政治和社会的变革,包括农民起义、战争和革命。小说以家族为纽带,讲述了家族成员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的命运和奋斗。
故事情节
小说以杨富贵为主要人物,讲述了他从一个贫穷的农民逐渐崭露头角,最终成为杨家寨村长的故事。杨富贵勤劳机智,他尝试种植红高粱,并采取了一系列创新的种植方法,取得了丰收的成果。
在杨家寨村长的位置上,杨富贵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他需要维持村庄的和平和秩序,帮助村民解决各种问题。同时,他还必须面对外界的压力和干扰,包括战乱和政治斗争。
在杨富贵的带领下,杨家寨村庄在经济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村民们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们学会了读书写字,享受到了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杨家寨也成为了周边村庄的榜样,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学习和观摩。
小说的主题
红高粱原文通过家族的兴衰和杨富贵的奋斗,揭示了农村社会的种种问题和矛盾。作为一个农民,杨富贵既要面对个人的命运和家庭的幸福,也要思考整个村庄和社会的发展。
小说提出了许多重要的主题和观点,如个人命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之间的矛盾等。作家莫言通过杨富贵的奋斗和思考,试图探索和回答这些问题。
红高粱原文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家庭和亲情。小说中,杨富贵对家庭的责任和情感非常重视,他努力保护家庭的幸福和利益。同时,他也面临着亲情和利益之间的矛盾和抉择。
总之,《红高粱原文》是一部具有深刻思考和浪漫情怀的小说,它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繁华与沧桑。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它深刻地揭示了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引起了人们的深思。
八、红高粱地板
红高粱地板的特性与优势
红高粱地板作为一种新型的地板材料,近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好评。作为一种环保、耐用、美观的地面材料,红高粱地板在市场上具有很大的竞争力。本文将详细介绍红高粱地板的特性与优势,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地板材料。红高粱地板的主要特性包括:
- 环保性:红高粱地板是由天然材料制成,无甲醛添加,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是一种环保的地面材料。
- 耐用性:红高粱地板具有较高的耐磨性、抗冲击性,不易磨损、变形,使用寿命长。
- 美观性:红高粱地板的色彩丰富、纹理自然,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是一种美观的地面材料。
红高粱地板的优势在于:
- 易于安装:红高粱地板安装简单方便,不需要过多的施工技巧,适合家庭和个人用户使用。
- 价格适中:红高粱地板的价格相对较为合理,与其他高档地板材料相比,性价比高。
- 市场前景广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环保型建材的需求越来越大,红高粱地板作为一种环保、美观的地面材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在市场上,红高粱地板的应用场景也非常广泛,可以用于家庭、办公室、酒店、学校等场所的地面铺设。与其他地板材料相比,红高粱地板具有更高的耐用性和美观性,同时也更加环保和安全。
红高粱地板与其他地板材料的比较
与木地板相比,红高粱地板的耐磨性更好,使用寿命更长,不易出现开裂、起拱等问题。此外,红高粱地板的安装也更加简便,不需要过多的施工技巧,更适合家庭和个人用户使用。
与瓷砖相比,红高粱地板更加柔软舒适,脚感更加舒适,同时具有更好的保温性能和环保性能。此外,红高粱地板的色彩和纹理更加丰富多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
如何选择适合的红高粱地板
选择适合的红高粱地板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家庭装修风格、使用环境、个人喜好等。在购买红高粱地板时,建议选择正规品牌和厂家,确保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选择不同档次的红高粱地板,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九、红高粱婚嫁
红高粱是中国农村的代表性农作物,也是中国农村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中国,红高粱婚嫁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它是中国农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红高粱婚礼的由来
红高粱婚嫁起源于中国农村,最初是为了祈求丰收和幸福的生活。据说,早在唐朝时期,就有人用红高粱来祭祀神灵,祈求丰收和家庭幸福。后来,这种习俗逐渐演变成了婚礼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农村,红高粱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农作物。因为它的种植难度很高,而且只有在丰收年份才能有好的收成。因此,人们认为,如果在婚礼上使用红高粱,就代表着新人将会有一个幸福的婚姻和丰收的未来。
红高粱婚礼的习俗
在中国农村,红高粱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第一天是迎亲日,新郎的家人会前往新娘家中迎接新娘。第二天是婚礼日,新人会在家中举行婚礼仪式。第三天是送亲日,新娘的家人会前往新郎家中看望新人。
在红高粱婚礼中,有很多传统习俗。比如,新郎要在新娘家门口献上礼品,然后才能进门。新郎还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诚意。在婚礼仪式上,新人会交换戒指,并向对方喝交杯酒。最后,新人会一起跳舞,庆祝他们的婚姻。
除了这些传统习俗,红高粱婚礼还有很多其他的仪式和活动。比如,新郎要在新娘家中做饭,以示他的能力和诚意。新娘的家人也会准备一些特别的礼品,送给新郎和他的家人。
红高粱婚礼的意义
红高粱婚礼在中国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代表着丰收和幸福的未来。因为红高粱在中国农村代表着收成和财富,所以在婚礼上使用红高粱,就代表着新人将会有一个幸福和富裕的未来。
其次,红高粱婚礼也代表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中国农村,很多传统文化都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传递下来的。而红高粱婚礼作为中国农村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最后,红高粱婚礼也代表着新人之间的爱情和感情。在中国农村,很多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红高粱婚礼作为一种传统习俗,就是让新人之间能够更好地了解和表达彼此之间的爱情和感情。
结语
红高粱婚嫁作为中国农村非常重要的传统习俗之一,代表着丰收、幸福、传统文化和爱情等多种意义。在现代社会,虽然很多人已经不再使用红高粱来举行婚礼,但这种传统习俗仍然在很多中国农村地区得以保留和传承。
无论是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文化和习俗,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保留和传承。
十、请问下红高粱电视剧如何?
今天聊聊番外篇
朱亚文跟周迅拍《红高粱》时有一场亲密戏,导演一喊开始,朱亚文就压在周迅身上,周迅推着朱亚文的肩膀哭喊着:“不要,停,停!痛!痛!”朱亚文以为周迅入戏太深,反而更加卖力地表演。直到导演喊“停”的时候,周迅说:“你力气太大了,差点把我的手掰折了。”朱亚文这才意识到,自己刚才的动作力度太大,扭伤了周迅胳膊。周迅当时喊着“不要,不要”,不是在说台词。那是开拍第五天,因为拍摄时间紧迫,按照导演安排,先把高梁地里这一场很重要的激情戏先拍了。这场戏是朱亚文饰演的余占鳌的朱亚文扛着周迅饰演的九儿,来到高粱地强行亲热。这场戏既要彰显九儿倔强的性子,又要表现余占鳌男性的力量,还要让两位演员的脸庞都入镜。导演想了很多动作都很难将这三种状态都表现出来。于是朱亚文想了个办法,他的手勒住自己的裤腰带,从而固定住周迅,让她掉不下来。可是这样一来,周迅就受了很大的苦,因为这个姿势把她勒的紧紧的,在朱亚文把周迅背到红高粱地后,刚刚把周迅放下来,周迅立刻扇了朱亚文一巴掌,这是实实在在的一巴掌,在朱亚文脸上都能看到周迅的红手印,朱亚文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周迅又接着给了朱亚文一巴掌。周迅的这两巴掌迅猛有力,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因为周迅是真真切切打了两巴掌,这两巴掌扇的朱亚文有点不知所措,但是导演又没喊停,朱亚文只好继续往下演。周迅为了“报复”朱亚文对着他“狂扇耳光”,打完了再用高粱杆子抽,朱亚文后来提到被周迅打也是心有余悸:我都记不清被打了多少耳光了,耳光声都能编成曲子了。后来周迅被朱亚文扛进高粱地压在地上,周迅用手推打,想力图挣脱对方的控制时,突然猛地用膝盖踢到了朱亚文的下腹部。朱亚文是真的被周迅踹到了,满脸痛苦地咬牙说出台词,啊,你还真踹啊?不干拉倒!
其实两人当时的表情变化,导演郑晓龙icon都看在眼里,郑晓龙之以没有喊“停”,是因为周迅的动作为九儿这个人物带来了意外惊喜,郑晓龙觉得周迅扇的特别好,踹得则特别真实。接下就是重头戏“余占鏊高粱地里强占了九儿身子”的紧张戏码,朱亚文将周迅的胳膊一个向上的180锁死,而周迅虽然被控制得难以动弹,但还是要做出一番挣扎和抗拒,因为太过投入,朱亚文一不小心用力过猛,把周迅压得喘不过气来不说,还被折腾到胳膊差点脱臼,疼的打哆嗦,直冒冷汗…最后周迅实在疼得受不了,只得一个劲喊停!可朱亚文还在戏里,以为这是周迅的临时发挥,更加用力的压住周迅继续演下去。一直等导演喊卡时,朱亚文才发现周迅脸色煞白,冷汗都流下来了,眼神里满是无语的看着她。朱亚文吓了一跳说:“你没事吧?”周迅两只胳膊软软的垂下来说:“完了,废了,可能脱臼了,你真像头野牛。”
导演也吓了一跳,赶紧让人过来看看,这才发现周迅胳膊上已经青紫了,有些地方还擦破皮了。朱亚文又愧疚又自责,不停的跟周迅说:“迅姐,对不起对不起,我没注意,真是太对不起了。”周迅反过来还安慰朱亚文,没事,拍戏吗!难免的。拍完这场高粱地的戏后,郑晓龙对周迅这场戏的演绎赞不绝口,称赞:将浪漫唯美的风格拍到了极致。除了周迅受伤的意外,剧组在拍摄过程中还遇到了其他困难,拍摄这场戏时是夏天,除了要面对三十多度的高温,还要面对高粱地里成群结队的野蚊子的叮咬。虽然剧组在开机前特意准备了两箱防蚊液,但野蚊子势不可挡,周迅和朱亚文拍完几分钟的戏后,依旧被野蚊子咬得浑身是包。《红高粱》是莫言的经典作品,张艺谋和巩俐依靠着这部影片名扬海内外,多年以后郑晓龙决定将《红高粱》拍成电视剧,但却想拍出和电影不一样的感觉。首先,在女主“九儿”的选角上,很多人都觉得应该是“丰乳肥臀”的样子,郑晓龙原本觉得周迅那么娇小,不是山东大妞的那个感觉。不过郑晓龙向莫言征求意见时,莫言说:山东也有不高的,我奶奶比她还矮。郑晓龙这才放下心,3000万签下周迅。虽然周迅已经即将40岁,饰演不到20岁的九儿,竟然没有一点违和感。周迅把小女人的水灵妩媚,勇猛刚烈演绎得恰到好处。男主“余占鳌”的选角,也是充满戏剧性。当时,很多男演员为了争取和周迅演对手戏,纷纷给郑导寄“半身照”,争取“余占鳌”的角色。30岁的朱亚文却直接找到郑导,直接脱掉上衣,最终获得了这个角色。电视剧《红高粱》一经播出,观众一片叫好声,引发了一波波的收视高潮!大家一致评价,说周迅和朱亚文演活了莫言的这部经典作品,周迅活脱脱就是“九儿”的化身!郑晓龙这样评价周迅的表演:她是一个非常有灵气的女演员,她总是在拍戏的时候赋予人物角色不一祥表演风格,她也给“九儿”这个角色带来了意外惊喜。周迅是天才型演员,如果演戏有10种方法,那周迅可以给你第11种。最终周迅也凭借着《红高粱》获得2015年21届白玉兰最佳女主角奖。你认为周迅饰演的九儿和巩俐饰演的九儿,谁更出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