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婚礼策划 > 正文

苗族婚礼全部流程安排

2023-07-07 09:48:52  来源:网络   热度:

一、苗族婚礼全部流程安排

  傣族婚礼  傣族“开门节”即阳历10月15日后,才能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热闹而隆重。婚礼开始前,新婚夫妇要先到佛寺拜佛,祈还求吉祥幸福,白头到老。之后,在女方家竹楼上举行婚礼,双双在并坐在婚礼桌前,接受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祝福。桌上摆着送给女方的衣、筒裙、银器、长刀、煮熟的鸡、米酒、糯米饭、红糖、芭蕉、盐巴、白线等。祝福后,新人要去抢酒盅里的槟榔叶,据说谁先抢到谁就会在将来的家庭居于主导地位。之后,婚礼主持人要为男左女右跪在面前的新人拴线,从男方左肩一直围到女方右肩,再拿起两束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白线象征纯洁,拴线意味着把他们的心拴在一起,婚礼仪式就算结束了。之后,便开始婚宴,在赞哈(歌手)的歌声中,开怀畅饮,人们不时发出“水、水、水”的欢呼,频频举杯向新人祝福。  苗族的婚姻比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享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节庆、赶场的日子,他们便利用聚会的时机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互诉衷情。这种婚前恋爱的方式在贵州黔东南称为"游方"。游方是黔东南一带苗族青年男女自由恋爱的一种传统习俗。游方的地点除在每个村寨所设的固定的"游方坡"外,还可选在离村寨较远的河岸、挢头、田间或花木丛生、风景宜人的山谷去进行游方活动。但都得按照苗家的规矩,青年男女游方的地点必须在公开的地方进行。如果在隐蔽的地方进行这一活动,一旦被人发现,就会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  新婚当夜不同房  经过一段时间的游方后,如果双方情投意合,通常是互赠信物或立下山盟海誓,私下订婚。私下订婚的男女到了约定的婚期,男方就邀请几个伙伴到女方寨子"游方",顺便将女子带回家中。按照习惯,新婚夫妇当夜不能同房,新娘要由男方的姑嫂陪伴过夜。第二天,男方托媒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如女方同意,便收下礼物,宴请媒人。随后,女方备一份与男方相等或稍多的礼物回赠男方。男方得知女方赞成这门亲事,便设宴招待前来祝贺的亲戚朋友。  新婚后不落夫家  过去,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在新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结婚不久便回娘家居住。属于父母包办婚姻的新娘,在举行结婚仪式的当天或次日,即回娘家居住。住娘家的时间,未成年的早婚妇女一般是六七年,成年妇女一般为三四年。在此期间,仅仅在农忙和重大节日,或遇到夫家丧事时才可暂回夫家居住。  满族的婚礼习俗:  提起满族的婚俗,得从一段满族的神话故事讲起:长白圣母佛库仑,有一天在天池沐浴,见到一只嘴噙朱果的五彩灵鸟飞来,她上前去抱,不料朱果洽巧落入她的口中,因此怀揣有孕,生下始祖布库里雍顺。  这是母系氏族社会的真实写照,也说明满族的婚俗是从群婚制、对偶婚制、最后发展到一夫一妻制的。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婚俗受到汉族的影响,禁止了早婚,取缔了收继婚,婚姻仪式也渗入了汉族婚俗的许多成分,但直到清末民初,满族的婚嫁依然保持着很多固有的传统风俗。下面我们不妨作一简介。  先说订婚。据《柳边纪略》载:  “婚姻择门第相当者,先求年老为媒。将允,则男之母径至女家视其女,与之簪珥、布帛。女家无他辞,男之父乃率其子至女之姻亲家叩头……”。  从这一段记载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满族订婚要经历说媒、相看、“换盅”这样三步曲:  说媒,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男女双方家长早已有了好感,有意订下儿女亲事,男方就主动托人去说媒。  另一种是双方并不熟悉,全由媒人在中间撮合。媒人到女方去说亲,一般要去三次,每次一瓶酒,故俗语有云:  “成不成,三瓶酒。”  还说:  “媒人是杆秤,全靠两头硬。”  相看(也叫相亲),是男方到女家相看媳妇。相看的内容,无非是门风、财富、才干、美丑、健康这五个方面。  “换盅”,即男家到女家送订亲彩礼。到了女家,礼品要置放在西墙祖宗板下的香案上,然后两亲家翁并跪,酌酒互相醮祭,故称之谓“换盅”。“换盅”之后,两家就算正式订亲。  再说娶亲。满族人规矩大,结婚的说道比较多,从问娶、亲迎到完婚,十分复杂:  “问娶”又叫“问日子”,由男方择定吉日,置备酒淆至女家与其商量,如女方同意,再由媒人陪同男方送去布匹、首饰及肉、酒到女家,俗称“下大茶”。到了迎娶的前一天,女方则要把陪送的嫁妆送到男家,俗称:“过箱柜”。  娶亲一般要热闹三天:头一天叫“响棚”,第二天是“亮轿”,第三天才成亲。娶亲时的穿戴:新郎是头戴缨帽,身着箭衣,腰扎达荷带,披红带花;新娘是身穿拉草衣,头梳大卷式,上蒙红盖头。迎亲时去的人是单数,回来是双数。喜车必须在清晨赶回男家门口,在门口要停一会儿,俗称“练性”。待到新娘下轿时,新郎要朝轿门帘轻轻射三箭,这是古代满族掠夺婚姻的遗风。新娘下轿,要红毡铺地,脚踏红毡走到天地桌前。拜完天地,再用红毡将一对新人引入洞房。新郎在前,到门坎时,新郎用箭杆(后来改为手或秤杆)挑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郎新娘进新房时,亲友们要向他们身上抛撒五谷杂粮,取人寿年丰之意。进了洞房以后,新郎新郎就开始对坐,俗称“坐福”。  满族还有闹洞房的习俗,参加婚礼的亲友们一起高唱喜歌“拉空齐”,其大体意思是:美丽的姑娘结婚了,祝愿你们白头到老,生活美满幸福。新人在洞房内要喝“交杯酒”,吃喜面,尝子孙饽饽。围观的亲友还要有人用一语双关的话向新娘发问:“生不生?”,然后由迎亲婆代答:“生”,其意是早生贵子。  翌日清晨,新娘要拜公婆、叔伯,敬烟问安,谓之“分大小”;婚后三天或七天,新娘得回娘家,俗称“回门”。  -------------------------------------------------  回族的婚礼习俗:  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倒果子茶”,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车、轿)前往女家迎亲。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也有的在新被子的角中塞上红枣、花生、瓜子等,意为早生贵子,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并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赛俩目”请安(也叫回门),娘家以饺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新娘则由娶送亲的陪伴,走出洞房,一边听取娶亲的介绍,一边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长辈一一施礼致敬。拜完一个人,那人就将用红纸封好的叫“封筒儿”的见面礼送给新娘,这份钱叫“拜作钱”。中午时分前来讨喜吃席的客人纷纷来临。席间,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断去各桌向客人说“赛俩目”让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礼敬让,客人们要赠钱给新娘。俗话说:“宴喜三天没大小”,这一天,前来吃席的客人们要“闹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脸锅墨,或给他戴上一副用萝卜圈做成的眼镜、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再令其倒骑在毛驴(或牛)上,满巷道游转,为喜事助兴。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亲戚一道,来男家认亲吃席,探望女儿。  最后是回门、拆篷,款待各位为婚事出过力的“跑窜”(协理),庆贺喜事圆满告成。

二、苗族婚礼特色婚礼流程

苗族姑娘的发髻独特、美丽。

我们在从江仔细观察了一位苗族姑娘梳头的过程:她们将头发盘在脑后,头饰高约15厘米,形成“∞”状,典雅、漂亮

三、苗族婚礼服装图片

苗族的衣服很有特色,可想而知苗族结婚的服装肯定也不逊色。苗族的结婚服装是苗族的盛装,盛装上的图案源自苗族生活的地方的风景,体现了苗族人高雅的审美情趣。

苗族新郎的结婚上装是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和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苗族新郎的婚服下装一般是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苗族新娘的结婚下装是百褶裙,上装为缀满银片,银花的大领胸前交叉式乌摆或精镶花边的上衣,外罩缎质绣花或挑花围裙。

四、苗族婚礼现场布置

说到苗族的婚礼风俗要数云南楚雄等地有“姑娘房”制度较为有名,是为了择配良偶。也有父母包办婚姻的,一般通过亲友撮合,讲门当户对。苗族妇女有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特别在黔东南至今仍有保留。有的地区苗族还有“还姑娘”、“转房”、“妻姊妹婚”等习俗。

居住

五、苗族主题婚礼布置方案策划书

1.

偷亲: 偷亲也称“偷婚”,即男女青年互相交往,自由恋爱快成婚时,遭到女方父母强烈反对,男方就采取夜晚把女方偷偷接回家成亲的办法。它是苗族青年争取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一种方式。 偷亲那天晚上,女方先把日常用的衣物拿到离家约半里路的地方藏起来,然后回家等待男方的到来。大约十点钟左右,男方和好朋友如往常一样到女家“走妹”;深夜,男方告辞,女方佯装依依难舍的样子相送出门,就趁便到藏衣物的地方取出衣物一同投奔男家去了。第二天女方父母不见妹仔,才知道被男友“偷走”了。 第三天,新郎委派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三样“洗脸品”(礼物),即鸡一只、鸭一只、蛋一枚,去女家向其父母报信、说情、赔礼道歉。如果女方父母收下“洗脸品”,说明女方家已基本同意婚事,那就顺便商讨举行婚礼事宜;若被拒绝,婚礼也就免了。往后待女方生儿育女,“生米已煮成熟饭”,女方父母也不得不同意了。 据说这种“偷亲”的婚俗,在苗族中流行已有几百年历史。相传很久以前,元宝山西麓有个贫苦的苗家姑娘叫蓓衣和一个叫亨九的贫穷后生相爱,但遭女方父母反对,硬要女儿嫁给山下苗霸立凶。蓓衣不愿,和亨九在一个夜深人静的夜晚,由亨九悄悄接她过门成了亲。苗霸立凶知道后,带着狗腿子闯进亨九家,杀死了蓓衣和亨九。蓓衣和亨九虽然死了,但他们敢于反抗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精神,激励着后来千万个苗族青年。从那时候起, “偷亲”的婚俗便一直流行下来。

2.

称银婚仪: 苗家有很多种婚礼形式,最有趣的是“称银”婚仪。举行婚礼的当天,新娘家里贵宾一行来到新郎家后,“称银”婚仪就开始了,在火塘边摆上一张四方桌,桌上除备有丰盛饭菜外,桌子四周都放有一个大酒杯和一尾用芭蕉叶包好的酸鲤鱼,先由新郎家族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老致贺词,然后将新娘家族中一位擅对山歌的兄弟和一位准备接收“奶母钱”(新郎表示对新娘母亲养育之恩而付给的礼金)的兄弟请出来;新郎家族中也出来一位递交“奶母钱”的兄弟和一位能对山歌的兄弟,四人围桌而坐,双方善对山歌的兄弟开始唱祝福歌,并且用山歌来议定“奶母钱”的数目,经过一番象征性的讨价还价,最终定下“奶母钱”的数目,两人为此换酒祝贺;接着由递交“奶母钱”的兄弟用一杆特制的小银称把硬币象征性地称一下,再交到接钱的兄弟手中,他俩亦换酒祝贺;随后四人绕桌一周换酒干杯,主持仪式的长老便将桌上的四尾酸鲤鱼分送四人作为酬谢,称银婚仪便结束了。令人称奇的是:其实这是一场没有新郎新娘参加的婚礼,因为从始至终新郎新娘都不能露面。

3.

酸鲤婚俗: 酸鲤鱼,是苗族同胞整个婚事过程必不可少的食品。每年秋后,苗家的小伙子就活跃起来了,他们三五成群,利用晚间走村串寨,找姑娘谈情说爱。一旦双方情投意合,男方便请媒人带上两条大酸鲤到女方家说亲。定亲后,即择定吉日,举行酸鲤婚宴,结为百年之好。 婚宴前,首先要到女方家接亲,接亲之夜,男方在本村芦笙坪上燃起堆堆篝火,篝火旁摆设数张小方凳,当接亲和送亲两支队伍把新娘簇拥到芦笙坪时,鞭炮齐鸣,全村男女老幼闻讯都赶来看热闹,待送亲队伍坐定后,主婚人就宣布酸鲤婚宴开始。这时,只见男方两位姑娘端出一盆香喷喷的糯米饭和一碟酸鲤,一位姑娘先给新娘递上一尾大酸鲤,要新娘从头吃起,意味着新生活从头开始,生活美满,年年有余(鱼)。按婚宴规矩,芦笙坪上的婚宴“见者有份”,而且无论大人小孩,每人都要分给一小块酸鲤,以示男方家中富有;接着敬酒开始了,男方叔伯兄弟都要在场招呼客人,首先,由男方最知心的男友给新娘敬上一碗糯米甜酒,祝愿新家庭像甜酒一样甜蜜,然后男方叔伯兄弟分别端起酒碗向客人敬酒。这时,酒量好的姑娘就会乘兴找小伙子对歌饮酒,谁输了就要在“呀—呜---”的喊酒欢呼声中饮尽一碗酒。酸鲤婚宴在欢呼声中延续到三更才结束。  

4.

新娘回门: 苗家举行婚礼(苗语称“对在”)后,新娘不在郎家过夜,不与新郎同居,

一周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