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小年习俗?
一、闽南小年习俗?
贴窗花,大扫除,送神祭灶,做年糕等等。
送神祭灶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祀灶神,称“送神”,即送“灶君公”、“灶王爷”。灶君公是家里的守护神。在小年这一天,阿嬷都会买些糕饼果盒,亲亲阿嬷香肠来送神,倒上杯好酒。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多美言两句,来年家庭能更加幸福美满。
二、闽南过年,习俗?
闽南春节习俗:
1、筅尘日: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
2、蒸碗糕:“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
3、贴春联: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
5、开正: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
6、贺正: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准备好的新衣服。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扩展资料:新春将近,闽南“老范志”大厝里渐渐热闹起来。蒸碗糕的、买春联的、整理房间的,老的小的,每个人都忙活了起来。人们说着笑着,脸上带着几分喜气。近日,记者跟着民间美食达人陈建国来到福建泉州一间老宅子,探一探他家里的年味。“鲜蠔仔、三层肉、豆腐干、卷心菜、荷兰豆、萝卜丝、酥海苔、花生米、甜辣酱、菜花、香菜、大蒜、米粉,再加上西街亚佛做的润饼皮,一样都不能少。”陈建国指点着桌上一摞摞菜品,喜笑颜开。一大早,老母亲陈水宝便去市场买了各类菜肉和饼皮,叫来隔壁的堂嫂帮忙,给家人做起了泉州特色的润饼菜。在闽南话中,润饼又称为“嫩饼”。逢年过节,许多闽南家庭都会团聚一堂,用熟面皮把各种精心准备的菜肴、馅料和酱末包起来吃,这种吃法也叫“吃嫩饼”。陈建国一边帮母亲备菜料,一边向记者介绍其中的寓意:“嫩饼”包着各种新鲜蔬菜和肉类,寓意春天万物复苏、蔬果鲜嫩;众人参与,拿薄薄的饼皮包菜吃,象征家庭团圆美满、来年丰收喜庆。润饼吃起来喜庆,做着却费劲。为了准备一家人的润饼菜,陈水宝从早上八点忙到中午,到菜市场一样样买好菜品,再分类切丝切块、下锅炒熟、装碟摆桌,忙得不可开交。“现在后辈都忙,要不是过年也难得聚在一起。”拿起手机,陈水宝叮嘱在外地做生意的大儿子记得早点回来吃年夜饭。陈建国家里的老宅位于“老范志”大厝的西北角。这座7000平方米的清代古厝,是陈建国祖先、乾隆时期泉州名医吴亦飞传下来的。“老范志”即吴亦飞所创建的药铺老字号,其意来自范仲淹志愿“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至今,陈建国的小吃店里还写着“老范志”的对联“范以轨道,志在春秋”,提醒后辈不要忘了家族传统。“现在年轻人都爱住外头,老人家才住在这里。”陈建国笑着说,大厝里住着“老范志”几十户后人。每到过年,大厝就很热闹,许多出门在外的年轻人都会回家来跟老人吃年夜饭、看春晚、拜年问好。就像古厝屋顶上闽南燕尾脊的“归来”之意,不论走多远,“老范志”后人们总要回来老宅子和家人团圆。“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跟以前不一样,过年习俗简单了很多,但喜庆不变。”年近八十的陈水宝说,如今闽南大部分家庭还保持着过年“敬天公”的习俗,不过有的简单有的复杂,时间也从腊月廿九、三十到初九不等。
三、闽南彩礼习俗?
1️⃣轿前猪脚
闽南迎亲队伍中,红红的竹篮中盛着粗大的猪脚,格外引人注明,我们闽南人称之为“轿前猪脚”。每当谁家娶媳妇。在准备送往女方家的彩礼当中少不了得准备两个大小一样的猪脚,寓意两家幸福美满。猪脚的重量要在二十斤左右,如果猪脚太小会显得太小气。猪脚一定要用红绳子绑在关节点上,另一头放在红纸包成的红包里面,红包里还得放12元钱,寓意以后每年的十二个月都丰衣足食。
2️⃣栓红丝线
提亲的时候就要用到红丝线了,红丝线在闽南婚俗中从头出现到尾。男方在提亲时带的见面礼中,就得用红丝线把见面礼的外包装捆起来,现在比较简化了,直接摆个红丝线上去就行。进入女方家时,把见面礼放在大厅显眼位置,表示吉利好彩头。双方互相满意之后,就要开始“择日”。“择日”的时候由男方选一位双方都尊重新人的亲属当使者(很多时候是媒婆),使者要来姑娘的生辰八字,用红纸包起来,里面放个红绳,让男方带回去“配生时,择日”,寓意牵姻缘。
结婚当天,双方要再互送的礼品上都系上小红丝线,贴上红纸。双方家中厅堂除了要张贴喜联之外,也要贴上小红条及红丝线扎成的装饰品,放在大厅和新房的门楣上,图个吉利,寓意“千里姻缘一线牵”
3️⃣八卦米筛
米筛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用到的,在闽南习俗中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迎娶新娘到家门口时,需要一个画有八卦团的米筛罩住新娘的头,然后男方才能把新娘迎进家中,寓意平安吉祥。米筛的竹钉要露在外面,寓意出丁发财。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习俗变得更简化了,婚嫁的时候通常改为用一把红花伞来代替八卦米筛,一来图吉祥,二来可以遮风挡雨。
4️⃣崇尚红与甜
在闽南,以红为尊、大、喜、吉。古往至今,办喜事一定是红色为主。结婚时,家中要张贴红色对联,喜字,门口还要挂红布,表示红红火火。新娘要穿红色衣裙,盖红头巾,穿红鞋,拿红包。新娘入门之后要给婆婆和其他女长辈插红绸春花,表示尊敬和亲热,还要向公婆敬红枣茶,大厅上要挂双喜的红绸喜帐
5️⃣烘炉茶壶
闽南人离不开茶文化,所以在闽南婚俗当中,茶文化也不能少了。婚礼现场会摆着泡茶用的巨大烘炉和茶壶,按照闽南的习俗,要跨烘炉,表示兴旺之意,烘炉上会有“合敬怡真”四个字,告诫新人们,双方要互相敬让,互相包容。
在结婚成亲的第二天,新婚夫妇要合捧“金枣茶”给长辈敬茶,在闽南称之为拜茶。有部分地区把敬茶放在了结婚当天。
四、闽南立春习俗?
闽南:“咬春”迎菜头
明《酌中志》:“立春之时,无贵贱嚼罗卜,曰‘咬春’。”闽南有“咬春”的习俗,立春时节讲究“啃甘蔗、咬白萝卜”,因为这个时节的甘蔗正甜,由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圆圆满满”取吉利的意思;而萝卜在闽南又称“菜头”,有讨彩头的寓意。
五、闽南文化习俗?
闽南的文化习俗:
1、筅尘日
即年终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
2、蒸碗糕
“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这“碗糕”也称为“发糕”。在闽南语里,年糕是越“发”越好,因为“发”就是发财、发达的意思。
蒸“碗糕”得先“发酵”,所以“碗糕”寓意着能够发达发财、发家致富。而且,米粉发酵好了,用旺火去蒸,糕的顶部就会裂开,寓意为“笑口常开”,象征全家幸福安康、欢欢喜喜。“碗糕”大都是放糖蒸的,是甜味的,寓意生活甜甜蜜蜜,吉祥如意。
3、贴春联
除夕,人们将家里所有门上的旧春联和福字取下,再贴上崭新的春联。而贴春联在有些地区一般是由家里的男子来贴。如此一来,家里变得崭新喜气了起来。
4、敬天公
敬天公是每一年正月初一最为隆重的仪式,新年的第一天敬奉上天,向上天祈福,今年丰收平安。子正之时(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人们即在家中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果合、清茶、金楮等供品,燃三炷清香,点烛,恭拜“天公”,敬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5、开正
除夕之夜,家里团聚在一起“打边炉”吃团圆饭,家里的长辈会先给家里的小孩发红包,然后是跳火群。大家聊天玩耍,一起守岁至深夜12点钟响,迎来新的一年,在子正之时“敬天公”的同时,家家户户燃放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六、闽南腊月习俗?
筅尘日即年终大扫除。筅尘节之后,在闽南一带的很多地方,如泉州、晋江、石狮等沿海一带,为过好春节,还要蒸碗糕。
七、闽南花灯习俗?
闽南元宵节习俗一、马队阁
以儿童着崭新古装,各饰戏中角色,骑在盛装的马背上参加游行。阁,采用古代的阁棚,如床状故又称“阁床”,上面架起长方形的棚子,分“粗阁”和“细阁”两种。上有彩绸或布景,儿童1至3人,妆成戏中人形象,坐在棚中,前后由4人扛阁游行,这是“粗阁”。“细阁”则是阁中有一个古装少女,坐在瓷鼓上,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形象古朴优雅。
闽南元宵节习俗二、猎户阵
猎户阵全阵成员数十人,各披“猎装”,分别手执各种兵器(十八般武艺齐全),为首者披挂戎装骑马开路,阵中还有若干人扛着禽兽及虎皮随行,颇有架势。不时还打出各种套路,十分壮观。
闽南元宵节习俗三、元宵灯会
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元宵灯节形成后,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粤东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两地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等,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
闽南元宵节习俗四、“请替身”
旧时泉郡元宵节有“请替身”之俗,“替身”又称“代人”,是能立置的小蔑纸人,其数目应与自家人口数相同。晚上“请替身”时,需摆上五味碗、酒瓶和酒杯。主妇先焚香,斟酒,少顷,把“替身”逐一拿起,使之接触五味碗和酒杯沿,同时口中念道:“吃肉紧迫迫,吃酒跑溜溜,吃主人酒菜,替主人消灾。”然后把“替身”送到户外烧掉。人们认为这样可在新的一年消灾弭祸,前途光明。
闽南元宵节习俗五、祀“棕蓑娘”
祀“棕蓑娘”的未成年女孩每人事前需准备好一只一寸长的小红鞋子或一件小衣裳,然后结伴到厕所内上供,祝曰:“棕蓑娘,水茫茫(容貌美),教阮绠(织),教阮纺。教阮绠布好布边,教阮做鞋好后跟。教阮举大针、补大求;举针仔,挑绣球。举剪刀,剪花样,剪得照人照人样。”祀毕,焚化小红鞋或小衣裳,收回供品。其意在于乞求来日心灵手巧,精于女红。
闽南元宵节习俗六、吃元宵
是日清晨,以元宵供祀祖先、神明(包括灶君、土地等家神),谓之祭春,并做家人早餐,以兆一年圆满吉庆。元宵节前后,若有亲友来访,也常以元宵待客。
闽南元宵节习俗七、敬神明
元宵节晚上,有孝敬神明之俗,然后合家吃润饼菜,寓意团圆美满、包金包银之吉兆。
闽南元宵节习俗八、“听香”
“听香”者一般为小姑娘或青年妇女,主要是预卜姻缘,或祝福夫婿出门做工、讨海、“过番”平安赚大钱。“听香”者先在自家厅堂焚香祝告,祈求神明指点迷津,然后手执一炷香,按占卜准许的方向移步至目的地,躲在某户人家门边和窗下,以听到屋里人家说的一句话,去圆析所问之事的结果。过去泉州有“正月十五听香小仙梦”之俗语,如果元宵夜听得不过瘾,耐心等到中秋夜,还有机会再听听。
闽南元宵节习俗九、元宵“踩街”
泉州“踩街”的主要传统艺术形式,有人们熟悉的“贡球舞”(彩球舞)、“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吹、笼吹、龙虎斗、南音清唱、弦管、十音、五音、舞狮、弄龙、阁车、高脚戏、歌仔戏、装人、纸塑巨像、“旗锣鼓枪”等。
闽南元宵节习俗十、“装人”(妆人)
即化装成古戏中人物或滑稽形象,俗称“装人”。前导持一面卷书牌,上书表演单位(境、村)名称,继以五音锣鼓开路,表演节目有人们喜闻乐见的“陈三五娘”、“郑元和”、“亲姆打”、“西游记”、“白蛇传”、“打铁记”、“骑驴探亲”、“公背婆”、歌仔戏等等。
闽南元宵节习俗十一、钱鼓舞
一种传统古典舞蹈。表演者各执皮制钱鼓按音乐节奏起舞,形式多样,有彩女钱鼓舞,有配合“昭君出塞”的辽人钱鼓舞等。
八、闽南习俗文化?
1、普渡:普渡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至农历七月三十期间,每个村落都有特定的属于自己的“普渡”日。镇上村民过这个节日比较热闹,不亚于过春节。一般人家都要事先备好鸡鸭鱼肉等各种吃喝,摆上供桌,举行祭祖仪式,过后再宴请亲朋好友,吃喝一番。
2、嫁妆:闽南人在婚嫁中的嫁妆品种繁多,丰富多彩,其中有吃的,有穿的,也有日常用的,也有祭拜祖先与神明的供品,这些嫁妆都有其特殊的寓意。在吃的嫁妆礼品中,礼数最重当数“轿前猪脚”,要前后两腿,重量十至二十斤,以显示礼品份量。
3、尾牙: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在闽南及台湾盛行。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闽南,台湾商人祭拜神明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4、车鼓弄:又称弄车鼓、车鼓阵,是中国闽南特别是同安地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传统民俗娱乐形式。它是一种说唱、表演合一的传统歌舞艺术,它以动作朴实简单、易学易演,诙谐幽默的风格受到了广大人民的喜爱。从前乡村迎神赛会,农闲节目的庆祝活动以及新婚闹洞房等喜庆日子,都很盛行。几乎每个村落的老人都会说车鼓弄,三步进,三步退,弄过来又扭过去。
5、博饼(跋饼):是起源于厦门的中秋传统活动随之传播至闽南地区,始于清初,是一种独特的月饼文化,也是闽南人对历史的一种传承。相传,中秋博饼,是郑成功屯兵鼓浪屿时为解士兵的中秋相思之情、激励鼓舞士气而发明的。于是,一代一代传下来,就成了如今闽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间习俗。
6、舞龙:俗称玩龙灯,是一种中国民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舞龙时,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所以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就成为全国各地传统的一种民俗文化。
九、闽南习俗有什么?
答:闽南的习俗有饮食、服饰、建筑、婚礼、寿礼等。
饮食习俗
闽南人晨起的第一件事一般是泡茶饮用。厦门人称茶叶为“茶米”,与米相提并论,称饮茶为吃茶,与吃饭摆在同等地位。闽南的茶俗以饮功夫茶为首,由于所费的时间,功夫多于喝茶,故称“功夫茶”,饮茶一般要有“茶配”,尤其是饮功夫茶,浓度高,有茶配可防“茶醉”,酒宴是闽南人酒俗中最主要的一种。俗话说“无酒不成宴”,逢年过节饮酒庆贺,如春节的迎春酒,端午节的雄黄酒,中秋节的的赏月酒等。
闽南人一日三餐,以稻米为主食,早晚吃稀饭,中午吃午饭,闽南方言称稀饭为糜。它又稀又稠的和稀的两种,稠的粥称“烤头糜”,“烤”的意思即“水干也”,稀的粥称“安糜仔”。至于年节的食俗,则根据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食俗,如春节,除夕的围炉吃年夜饭置办各种鸡鸭鱼肉菜肴外,习惯要一道火锅。旧时的铜火锅中间烧炭火,象征全家围炉团圆。
服饰习俗
闽南服饰中独具特色的是惠安女服饰,其最大特点是“衣短露脐,引人注目”。有首打油诗形象地勾画出惠安女传统服饰的牲为“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衣,浪费裤”。此外,目前尚保留的民众有穿木屐、妇女、儿童戴手镯、脚镯等。
建筑习俗
闽南建房前择定方向,选择黄道吉日动土及上梁祭、落成祭等礼俗,如动土前要选黄道吉日,并设案摆猪头三牲供品,焚香燃烛,燃放爆竹,拜神灵祭土地,俗称动土祭或奠基祭。仪式后,用丰富的酒菜款待建房的师傅,此外,还有木门槛上钉竹板、择地凿井觅甘泉等习俗。
结婚习俗
闽南的婚姻礼俗,自古以来遵循汉族传统的周礼“六礼”的基本程序进行,即纳采(即求婚)、问名(即女姓氏)、纳吉(定婚丧嫁娶)、纳征(婚成送礼物)、请期(通知婚期)、亲迎(迎娶)。其中,特别注重“迎娶”这一道习俗。新娘一般在婚后第四日回娘家省亲,称“做客”、“归字”。“做客”必须当日返回婆家,到家时又必须是天黑,俗话为“暗冥摸,生干埔”。意即这样做就会生男孩。
寿诞礼俗
旧时由于生活和卫生环境等因素,人们能活到50岁就被认为是长寿了。所以闽南民俗从50周岁开始逢十做寿(有些地方从60周岁才开始做寿),也有提前一年或推迟一年做寿的(即逢9或11做寿的)。一般在寿堂上悬灯张彩,正中贴一金字“寿”字或寿星图,两旁挂寿联,寿星着新衣或寿衣正坐高堂,接受儿张的拜祝。寿宴是做寿的重要内容。一般在寿庆日的中午或晚上大宴宾客,在菜肴中必有一道“猪脚线面”的菜,这是取猪脚意强壮,线面寿长的吉利。
十、闽南生男孩习俗?
闽南地区的男孩十六岁叫“成丁”,表示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因此做十六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
家里要备办“三牲”、寿面最后一次答谢床母、檐口妈和 夫人妈诸神的庇佑之恩,以糕、粿、粽、面线等物分送亲友邻居,并设宴招待。
这时外祖母家要送成年衣帽鞋袜或布匹等表示祝贺。
我国历史上各民族成年仪礼形式多种多样,有加冠、受笄、穿裤、换裙、纹身、染齿(或凿齿)等,其中以加冠最具代表性,被视为成年仪礼的代名词,并列为古代四礼之一。我国古代的成年仪礼,主要是“冠礼”和“笄礼”。冠礼是指男子的成年仪礼,笄礼则指女子的成年仪礼,囿于男尊女卑,一般只称“冠礼”。但成年仪礼后来逐渐淡化,尤其是汉族地区。
约自清代开始,泉州人就把男子之冠礼推移至要结婚成家时才与婚礼同时举行,且大多只行一加之礼。如今,男女的冠、笄之礼仅作为一道例行的小手续,保留在婚嫁仪礼中,而且十分简化,只要于结婚当天早晨,双方各请一位福寿俱全的长者,分别用木梳在新郎、新娘的头上象征性地梳三下就行了,俗称“上头”。
因此,在当代泉州民俗中,只有16岁生日,才可称得上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成人仪礼。
泉俗视男于16岁为“成丁”,因此是岁的生日仪式特别隆重。家里要备上三牲寿面,前往宫庙酬神。是日要设筵请客,外婆家则按例送成年衣帽鞋袜、鸡蛋、寿面、雄鸡等,为外孙祝贺。在德化,有些人家还要已“成丁”的儿子拜神佛为父,并宰猪谢天。
现代,家长为子女做16岁生日日益普遍,亲友所送贺仪也逐步升级,有手表、金项链,自行车,摩托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