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
一、中国传统婚礼习俗有哪些?
我是糖中宗,关注我,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文化
坐床撒帐
坐床又称“坐帐“、”坐福“或”坐富贵“,传统婚俗中,新娘进入洞房之后,要坐在婚床上,或者是盘膝坐于帐中,不能随意走动。新娘坐帐讲究方位,要面对喜神的方向,喜神又称吉神,是保佑新人幸福和好运的吉祥之神。喜神的具体方位,只能听从阴阳先生的指点。撒账即一对新人坐到婚床上,主持撒帐者以金钱、喜果等向他们身上撒掷,边撒边唱撒帐歌或说吉祥话,例如“摸个枣,领个小;撒个栗,领个妮;一把栗子一把枣,小的跟着大的跑。“
秤挑盖头
秤调盖头是新婚夫妇进入洞房之后的第一个仪式,挑盖头又秤挑红巾,就是新郎手持一根秤杆将新娘用来蒙头盖面的红巾挑起。为何要秤挑盖头?民间的说法是秤杆上的秤星乃是天象,即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用秤杆挑盖头大吉大利。另一种说法是秤与称同音,秤挑盖头便能称心如意。
共牢合卺
共牢合卺是洞房礼仪中最为庄重的一项仪式,共牢又称同牢,即夫妇同食一头牲畜,表示此后夫妻“体同为一“。后代逐渐演变为合卺后新人同食子孙饺子。合卺又称合瓢、合欢杯或交杯酒,就是将一个葫芦一分为二,成为两个葫芦瓢,夫妇各拿一瓢饮酒。唐代以后,合卺礼改为饮交杯酒,一般是用两只红线拴起来的木制酒杯盛酒。新郎新娘各饮半杯,再互相交换,同时饮尽。然后两人一起将酒杯掷于床上,倘若两个杯子一仰一合,便是吉兆。《礼记·昏义》中写道:“妇至,婿揖妇以入,共牢而食,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
同心结发
唐代女诗人晁采的《子夜歌十八首》中第一首便写道:“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这说的正是洞房中的同心结发礼。从诗歌的描述来看,结发礼是新郎新娘各剪下一缕头发,结成同心样式的髻,以青丝系同心。但实际上,结发礼的具体操作方式历代不同。先秦、秦汉时的结发,就是新郎亲手解去新娘在娘家时所结的许婚之缨,重新梳理头发后再为之系上。隋唐之后的结发才演变为由男女双方各剪下一绺头发,挽成“合髻”,表示同心偕老。“合髻”一般是交给新娘保存或是小心放置于床下。古时候只有初婚者才有资格行结发礼。
龙凤花烛
新婚之夜,新人要一起动手将新娘陪嫁带来的一对制成龙凤形状的彩绘蜡烛点燃,陈列在新房中,俗称“点花烛”。因为蜡烛只有一根芯,代表夫妇一心一意,同甘共苦。俗谓左烛先燃尽新郎先逝,右烛先燃尽新娘先逝,因而又形成了“守花烛”的习俗,即新人新婚之夜必须随时注意花烛的燃烧情形,如一烛熄灭,赶紧将另一烛也吹灭,以祈白首同归。
洞房花烛夜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围绕这项仪式活动,形成了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洞房文化。
二、探秘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习俗
多样性的婚姻风俗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着丰富多彩的婚姻风俗。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婚礼习俗,这些习俗在演绎着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展现着多元化的婚姻风情。
藏族婚礼传统
在西藏,婚礼通常是在夏季举行。新郎会骑着马到新娘家中迎亲,而新娘则会站在门口,接过新郎用哈达包着的酥油茶,并为他戴上高原上的传统帽子。接着,双方互赠哈达,并开始了一系列的庄严仪式,其中包括交换戒指、喝酥油茶和进行特定的舞蹈等。
哈尼族婚礼传统
哈尼族婚礼通常持续三天三夜,是他们一生中最隆重的仪式。在婚礼前夕,双方家长会商定嫁娶的事宜,进行一系列繁琐的仪式。在结婚当天,新郎要骑马到新娘家迎亲,而新娘会由伴娘引领着,穿过一系列的门槛,象征着新娘要迈过婚姻中的各种阻碍。婚礼上,新人要依次敬酒,祭天地,拜舅公等。整个过程庄严而热闹。
傣族婚礼传统
傣族的婚礼通常是在农历三月份举行,据说这是因为傣族婚姻习俗中有“三月姻缘”之说。在婚礼当天,亲朋好友会穿着节日的盛装前来祝贺,新郎会骑着象来接新娘,而婚礼现场通常会有丰富多彩的民族舞蹈和歌曲表演。
结语
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习俗纷繁多彩,每一种习俗背后都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民族风情。这些传统婚礼习俗的存在,丰富了中国的婚姻文化,也为世人展现了多样化的人类婚姻生活。
感谢您阅读本文,相信通过了解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婚礼习俗,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也为跨文化交流增添了一份浓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
三、探寻合肥传统婚礼习俗,揭秘中式婚礼迎亲全过程
合肥传统婚礼习俗
合肥,作为中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传统婚礼习俗源远流长,融合了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合肥的传统婚礼不仅体现了古老的礼仪之美,更承载了家庭与社会的情感联系。
中式婚礼迎亲全过程
中式婚礼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其中婚礼迎亲环节更是承载了家族传承和喜庆氛围。在合肥,中式婚礼迎亲仪式更是注重细节、典雅而又热闹。
一般而言,婚礼迎亲分为三个环节:抵达新娘家、迎娶新娘和回门拜堂。首先,新郎和他的家人会在约定的时间出发,浩浩荡荡的队伍经过一路狂欢,来到新娘家门口。在新娘家门口,新郎要劝新娘父母不舍女儿,表达对新娘家庭的感激之情。接着,隆重的迎亲队伍开始行进,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新郎搀扶着新娘,一同上了花轿,花轿里的新娘会带上头纱,遮住自己的脸,整个过程庄重又神秘。
接下来,新郎扶着新娘一同回到自己的家中,在家门口要经过一系列的“闹门”环节,比如新郎要从门框下钻过,接受门口长辈递上的糖果和红包,并且新娘的闺蜜们还会为难新郎,增添了婚礼的欢乐气氛。最后,一同进入新房,进行敬茶行拜,这是对长辈的尊敬之礼。
合肥传统中式婚礼迎亲,不仅是两个家庭的喜事,更承载了合肥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传承。这些古老而美好的习俗,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感谢您阅读本文,希望通过了解合肥传统中式婚礼迎亲的全过程,能够增进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对传统婚俗的尊重和理解。
四、揭秘北京婚礼习俗:从订婚到结婚,一文带你了解北京传统婚礼习俗
订婚习俗
在北京,订婚是婚礼准备的第一步。通常由双方父母商定好婚期后,会送礼给对方家庭作为订婚仪式。这些礼物包括 茶叶、酒、水果和糖果 等,代表着甜蜜和幸福。
婚礼准备
在婚礼临近之际,新娘家会开始准备嫁妆,其中包括 金银首饰、红盖头、锦缎和绫罗绸缎 等物品。而新郎家则要准备迎娶的 迎亲车队、彩礼和娶车 等事宜。
结婚仪式
北京传统的结婚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部分:迎亲、过大礼和敬茶。迎亲时,新郎会派遣礼队前往新娘家接新娘,而过大礼和敬茶则是主要的仪式环节,体现了对长辈的尊重和祝福。
婚礼饮食
北京婚宴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传统的美食如 炸酱面、麻酱糖葫芦、糖葫芦等 通常会出现在婚宴上,象征着“甜甜蜜蜜”,寓意美好的婚姻生活。
感谢您阅读这篇文章,希望通过这篇文章,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北京婚礼习俗,为您未来的婚礼筹备提供帮助。
五、中国传统婚礼回门的习俗?
回门又称“归宁”,就是“回娘家”。旧时汉民族婚姻的风俗。女儿带着女婿回新娘家人们拜亲的意思。
1、结婚回门时间:结婚回门的时间各地都不一样,古时候是结婚后的第三日、第六、七、八、九日,也有满月回门拜亲的。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回门的习俗,一直沿袭至今。回门是夫妻一共回门又称“双回门”,以为着成双成对对吉祥的意思。
2、回门服装的要求:婚后回门,新人都要想结婚那样认真的打扮,保持婚礼上的美丽、英俊的形象。女方还要隆重的举行回门宴,新人都要精心挑选回门的服装。
3、回门时应该注意哪些:回门时,一般都是新娘走在前面,返回新郎家时,新郎走在前面。因为回门是新娘娘第一次会娘家,又称“走头趟”。在回门之后,一般不能在岳父家过宿,必须当日返回新郎家,因为在古时候新婚一个月内不能有空房的风俗。
六、美国婚礼有哪些传统习俗?
美国的结婚流程1.
一切从订婚开始。在传统上,年轻男子先要请求女朋友的父亲允许自己娶她。如果女方的父亲答应,然后男方才能向女方求婚。男方时常尝试以罗曼蒂克的方式“蹦出这个问题”,想给女方一个惊喜。有时双方只是一起决定,该是结婚的时候了。男方通常会送给未婚妻一只钻石戒指作为订婚的象征。订婚期可以持续几个星期、几个月,甚至几年。当大喜的日子临近时,双方各自的好友在婚前派对上会赠送许多实用的礼物。今天,许多未婚夫妻在订婚期间还听取咨询意见,以此为应付婚姻生活的挑战作好准备。
美国的结婚流程2.
最后就该举行婚礼了。虽然大多数的婚礼沿袭长期以来的传统,但是仍有发挥美国人的个性主义的余地。例如,通常举行婚礼的地点是在教堂,但是有些人却在户外的风景点举行婚礼,少数人甚至在跳伞或骑马时举办仪式!新人可以邀请几百个客人,也可以只邀请几个最要好的朋友。
婚礼的色调风格、布置和音乐都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有些事情很少会变化。新娘通常都穿一件漂亮的长长的白色结婚礼服。按传统习惯,新娘的穿着要包括“一点旧的,一点新的,一点借来的和一点蓝色的东西”。新郎则穿着一套正式的西装或无尾晚礼服。几位亲密的朋友参与婚礼作为陪伴,包括伴郎和伴娘。
美国的结婚流程3.
婚礼开始时,新郎和他的陪伴同牧师站在一起,面对着来宾。当音乐响起时,新娘的陪伴入场,后面就跟着美丽的新娘。一对新人紧张地跟着说出他们的誓言。按传统习惯,双方许诺要彼此相爱,“不论情况较好较坏,不论家境是富是穷,不论生病还是健康。”但有时两人也可以编一套自己的誓言。他们互赠金戒指象征婚姻的承诺。最后,牧师宣布重大时刻的到来:“我现在宣布你们成为夫妻。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
美国的结婚流程4.
在结婚喜宴上,新娘和新郎向宾客表示欢迎。然后他们切开结婚蛋糕并互喂对方一口。来宾们一边享受蛋糕、混合饮料和其他食物,一边相互交谈。之后,新娘将她的花束投向一群单身女孩。相传抓到花束的女孩会成为下一个结婚的人。喜宴期间,爱闹的朋友用薄纸、锡罐和写着“新婚”的标牌来“装饰”新人的小汽车。宴会结束后,新婚的小俩口就跑向他们“被装饰好的”小汽车,迅速地驶走。许多新人会去度蜜月,即一两个星期的度假旅行,以庆祝他们的新婚。
七、水上婚礼是当地的传统习俗?
斗门水上婚嫁,婚嫁过程形式繁复多样,讲究礼仪;它与居住的水环境不可分离,有明显“水”的特征;它与沙田民歌艺术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
斗门区地处黄杨山周围和珠海口的磨刀门、泥湾门、鸡啼门、虎跳门及厓门。这里河涌纵横,有广阔的沙田与滩涂,自古以来是疍家人打鱼和耕种谋生的家园。水上婚嫁风俗源于疍家人对歌成亲的礼仪,它形成于清初,成熟于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八、中国古代婚礼习俗有哪些中式传统婚嫁习俗盘点?
在中式传统婚嫁习俗当中三书是一段婚姻的开始,也是必须品。
1、聘书:男女双方的订亲之书,在谈婚论嫁时交换;
2、礼书:礼品清单,当中列出了礼物的种类及数量,举行过大礼时交易;
3、迎书:迎娶新娘的用书,在结婚当天接新娘过门时所用。
九、日本婚礼的传统习俗,和中国式婚礼的区别?
日本婚礼保存了较多唐宋以前的中国南朝婚礼习俗,中国今天的婚礼其实是佛教文化普及以后新形成的,带有明显的印度风格。比如 过聘礼,红盖头,放鞭炮,拜天地…这些都是印度的风俗。
十、壮族习俗的婚礼习俗?
男女分行戏打球 广西壮乡,有的地方男女青年恋爱,至今还盛行一种抛绣球活动,壮语叫“飞沱”。
这种互抛绣球择偶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柳宗元曾有“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诗句。在歌场上,壮族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彼此先对唱一阵山歌,然后拉开适当距离离。
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子。
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手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方的姑娘。
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抛给自己倾心的姑娘。
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
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绣球上的礼物。
一对青年男女,通过多次歌场对歌,相互认识,加深了解,甚至私定终身。
这样通过对歌抛绣球择定的对象,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使壮族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更回富有诗情画意。 男出嫁女招郎 广西壮族地区还保存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俗。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份,如田林、隆林 西林、凌云、乐业、东兰、凤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
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
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
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
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
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
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
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
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
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
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 “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
“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尊重。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
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
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炮手”们也总结胜利的经验,作好第二次“阻击”准备。
新娘如果不经过两、三次的“冲锋”是进不了门口的。
围观的客人里三层外三层,好不热闹。
新郎也挤着“偷看”,但不能帮助新娘。
因为这是单独对新娘进行“坚强勇敢”程度的“考试”呵、祗有勇敢矫健的新娘才能一次通过“火墙”。当“炮手”的男青年是文明礼貌的,没有胡作非为。新娘经过苦战,跃进门口后,又穿过厅堂来洞房门前,这是难通过的最后一关了。因为“炮手”除了放鞭炮外,还要放“大炮”。这时,适时勇双全的伴娘和迎娘左右“侦察”,乘“炮火”稀疏处猛地挟着新娘跳到洞房里去。顿时,满屋欢声雷动,掌声不绝,热烈祝贺新娘“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新娘进入洞房以后,在伴娘和迎娘的陪同下,休息片刻。然后在锣鼓声中来到厅堂参加婚宴。散席后已是掌灯时分,客人们蜂拥在门边观看新娘在迎娘指引下摸黑出门“挑水”。出门时,不能带电筒,要挑满一缸水才够格。这是考验新娘是否吃得苦耐得劳的一课。要是有月光的晚上还好,碰上昏天黑地的晚上就费大力气了。缸子相当大,得挑七、八担才满,“挑水”这一关真够难啦。祗有在婚前勤提爱挑的新娘到这时才能顺利地过关。新娘挑水时,迎娘祗能在前面引路,不能“代肩”。如果有弄虚作假,迎娘是要负完全责任的。夜深了,客人们开始休息。这时,新郎才能进入洞房和新娘握手言欢。 自愿“入赘”的男青年,常常是家里兄弟过多,或对家庭所在的地区觉得不理想,有离开家乡的愿望。于是他们便千方百计走出家门,到处打听招婿之亲。当相好对象,觉得满意,便大胆地向女方暴露自己的心事,要求和她成亲,经双方同意,便可“入赘”。而女青年,则是出自孝敬父母之心,立志留在家里供养父母,便串村走寨,先近后远,寻找称心如意的“上门郎”。但他们找寻对象的方式,就没有男子那样直爽,常常在农忙时节,走村帮工送殷勤,晚上对唱山歌。通过劳动和交往,观察男子的心愿和表现。一旦看中某个男子,便千方百计找寻机会聊天说情。一经男方同意,一年半载之后,则招之“入赘”。另一种是一些祗有女子,没有男子的家庭,父母要求招婿上门,便出面为自己的女儿相好对象,派媒人上男家去说亲,经男女双方同意,即招之“入赘”。凡应招“入赘”的男青年,按惯例结婚时不收礼物,不备“嫁”妆,结婚所需一切,均由女方准备。男子“出嫁”那天,家中一般都不举行婚礼,不摆宴席。但女方的婚礼却很隆重,所有的亲戚朋友,都要前来祝贺,必须杀鸡宰鸭,设宴招待。当晚,家中还大放灯烛,请族中元老围桌商议,按本族姓氏和同辈男子的排行,给女婿改姓换名,女儿排为老几,女婿也排为老几;日后视为家中之子,同辈和他称兄道弟。即使他的年纪大於兄长,兄长也祗能称之为弟。绝对禁忌“姐夫”、“妹夫”之称。以后,生儿育女,一律随母从姓。“入赘”后的男子,不论在家庭中或在社会上,都受人们的新生。有能力、有威信的,群众可以推选他为村寨干部,享有和本地男子的同等地位。婚后如妻子过早去世,其本人有家产的继承权,并且家人必须给他另娶媳妇。壮族的这种风俗,虽然源流远古,但它却打破了“重男轻女”的恶习。凡在盛行“入赘”的地方,人们不论生男育女,都能视为传宗接代的继承者和养老的可靠人。 新娘过河“水手”背 桂北地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是个高寒山区。这里崇山峻岭,林密路远,河道九曲十八弯,本来祗有四、五十里的山路,却要涉水过五、六次河,跨过三、四座挢。所以成亲时,为了确保新娘的安全,过河过挢都要请人来背。背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是虎背熊腰的未婚男青年,新娘过河时,鸣炮三声,喇叭吹响。“水手”的两掌即刻按住自己的膝盖,弓下腰来,让蒙着面纱的新娘用膝盖顶着自己的脊背,双后扣稳自己的肩膀,身体往前倾去。“水手”即刻反手到后腰挽住新娘的小脚,妥当后,即起步入水过河(或过挢)。如象小孩摊开两腿时大人背着的姿势的禁忌的。背新娘特别讲究文明礼貌,行动上不能有半点的粗野,更不能调笑。所以背新娘的“水手”多是品德最佳者。过河时,“迎娘”(由未婚的女青年担任)在旁边给新娘打雨伞遮荫(不管天气好坏都要撑开伞),表示护住喜气,不给失散。整个队伍过完河上岸后,乖巧的“迎娘”把伞放得很低,挡住别人“偷看”蒙着面纱的新娘。此时火炮轰响,鞭炮齐鸣,乐队吹奏欢乐曲,岸上也挤满了观看热闹的群众。 不会对歌娶妻难 歌圩是广西壮族民间的一种传统的大型的歌节。每年秋春佳节,青年们都要穿上节日的盛装,在本地传统的歌圩日子里,选择唱歌的对手,寻觅心爱的情侣。照例,小伙子得先向姑娘唱歌邀请,要一直唱到姑娘满意,她这才答歌。笨嘴夯腮的小伙子,甚至有唱三、四个小时姑娘也不答腔的,祗好狼狈而逃,让位给更有歌才的青年。女方答腔后,双方便在各自同伴的簇拥下,按歌圩的程序唱初交歌,赞美歌,询问歌,盘歌,恋情歌。唱到情意绵绵,便唱起深交歌,赠礼歌,互相赠送礼品,这时情人便离开了同伴,双双踱入花间丛林。快分手时,两人又唱起嘱别歌,相约下次见面,这才依依不舍地分手。不少情侣就这样订下终身。然而,这个对歌程序中也有不少“险关”,尤其是盘歌,女问男答,内容包括远至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上自日月星辰,下至山河百兽;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等,随编随唱,无所不包。其内容之广泛,其歌才之敏捷,常常使慕名而来的博古通今的专家们目瞪口呆,为之倾倒。 出嫁先唱陪楼歌 广西恭城县莲花乡九甲河源头一带的壮族瑶族地区,每逢姑娘出嫁,都有唱陪楼歌的习惯。 姑娘出嫁的前几天,主家就邀约村寨里的姑娘和表姐表妹们,专给姑娘陪三至五天的闺楼。陪楼当中,大家除了帮助新娘做些针线活外,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唱“陪楼歌”了。一方面为新娘庆贺美满的婚姻,歌唱幸福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大大地热闹一番,主家也感到格外的荣幸。 每当有唱“陪楼歌”音讯一传开,邻近村寨的后生们,鼓足干劲,半天干完一天活路,或者连夜干完第二天的活路,洗好脚,穿起新衣,戴起白帽,缠上白牛肚手巾,从四面八方爬山涉水往嫁女的村寨赶来。大家一到村边,三五成群地围在闺楼四周,放开喉咙,尽情高唱最美好的山歌。有时多达二、三十起,一两百人,闹得好象夏天夜里的蛙声,大家都争着要和陪楼姑娘对歌。